第107章 以汝之名,铸吾之盾(1/2)
第一百零七章以汝之名,铸吾之盾
黎明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宁,反而像一层灰白的薄纱,勉强覆盖在营地彻夜未眠的紧绷神经之上。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清晨的湿冷空气,吸入肺中都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焦灼。初步的控制只是暂时的喘息,那未知的、名为“潘多拉”的病原体,其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冰冷地高悬于每个人心头,剑尖直指营地的秩序与生命。
宋墨涵只趴在桌上休息了不到两小时,生物钟和内心的责任感便将她拽醒。眼底带着血丝,她再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踏入气氛凝重的隔离区。那位代号“山狼”的雷霆班长,状况依旧危重。清创手术清除了肉眼可见的感染源,但吸收的神经毒素仍在体内肆虐,像无形的鬼火,灼烧着他的中枢神经。高热顽固不退,间歇性的肌肉强直性抽搐,每一次都让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也狠狠揪紧宋墨涵的心。她需要根据有限的血液检测数据和临床反应,像解一道无解的方程式,不断调整着抗生素和解毒剂的用量与组合,这无异于在看不见的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踏在生死边缘。
顾锦城同样一夜未眠。他协调雷啸留下的小队,不仅进一步加固了隔离区的物理封锁——拉起了双层警戒带,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识,还建立了更严格的三区两通道(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人员通道、物品通道)和全身喷淋消毒程序。他如同一台精密的处理器,统筹全局,既要严防死守生物威胁的内扩,又必须确保营地整体的防御阵型不因这突如其来的“软刀子”而出现丝毫漏洞。“秃鹫”的挑衅意味十足,那枚染毒的箭头是战书,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波攻击会是更猛烈的炮火,还是更防不胜防的生物陷阱。
上午九时左右,伴随着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后方紧急派出的专家组终于抵达。带队的是一位年过半百、鬓角已染霜华却眼神锐利如鹰的女教授,吴清源,国内生物武器防御与烈性传染病领域的权威。与她同行的,除了几箱贴着“高危生物样本”标签、更为精密的便携式检测设备,还有一位看起来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助手,名叫林修。他身姿挺拔,穿着合身的作训服,外表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搬运设备、铺设线路的动作却极其利落精准,仿佛经过千锤百炼。
交接过程高效而凝重。吴教授在临时充作会议室的帐篷里,仔细听取了宋墨涵和周主任的汇报,翻阅了简陋的病历记录,随后亲自进入核心隔离区,查看了“山狼”的创口和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病原体样本。当她摘下护目镜时,面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宋医生的初步判断非常准确,甚至可称敏锐。”吴教授的声音平稳,却带着千钧重量,“这是一种高度人工改造的嵌合体细菌,我们内部代号暂定为‘x-37’。它巧妙地嵌合了破伤风杆菌产生痉挛毒素的基因序列,以及一种源自深海热液喷口极端厌氧菌的超强侵袭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更棘手的是,基因测序初步显示,它可能携带了针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抗药性基因。‘秃鹫’……果然名不虚传,他们不仅仅是在杀人,更是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一场惨无人道的生物武器实战效能测试。”
她立刻接手了后续的病原体精确鉴定、毒力基因分析和针对性抗毒血清的制备尝试。宋墨涵和周主任则作为最了解伤员一线情况的主治医生,全力配合,负责执行专家组制定的新治疗方案,并寸步不离地监控伤员的生命体征。
在紧张得令人窒息的合作中,林修展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惊人专业素养。他话极少,仿佛语言是稀缺资源,但吴教授的每一个指令,他都能在最短时间内理解并完美执行。操作那些精密的仪器时,他的双手稳定得如同机械臂,读数、记录、调整参数,一丝不乱。一次,在给“山狼”抽取难度极高的股动脉血进行关键的血气分析时,伤员因突然的抽搐导致身体猛然一颤,宋墨涵手中的针尖险些偏离,是林修仿佛预判一般,及时伸手指住了她的手腕。他的力道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稳定,瞬间化解了危机。
“谢谢。”宋墨涵透过起雾的护目镜,低声道谢,能感受到自己急促的心跳。
林修只是微微颔首,便迅速退开,继续校准旁边的仪器,仿佛刚才那个关键时刻的援手,只是他工作流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步骤。然而,正是这份超越常人的沉稳和专业,让在高压下几乎独力支撑的宋墨涵,感到了一丝难得的、源自同行支持的安心。
顾锦城一直站在隔离线外,透过观察窗密切关注着里面的动态。他对林修那及时的援手心存感激,这确保了宋墨涵的安全和操作的顺利进行。但多年特种作战生涯锤炼出的、对环境和人物细节的极致敏锐,让他捕捉到一丝异样。这个叫林修的年轻专家,在看向宋墨涵时,那隐藏在护目镜后的眼神里,除了同事间的专业欣赏,似乎还夹杂着一丝极难察觉的、不同寻常的关注。那并非恶意或爱慕,更像是一种……冷静的审视与探寻?如同考古学家在端详一件刚刚出土、亟待解读的文物。
顾锦城将这个细微的观察不动声色地压入心底,如同猎人将一颗可能关键的子弹推入枪膛。眼下,危机远未解除,任何分散注意力的猜疑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新的治疗方案很快下达,需要用到一种后方带来的特种免疫球蛋白和一种高阶广谱抗生素。药物的配置需要精确到微克,输注速度需要根据实时生命体征精细调控。宋墨涵几乎将自己钉在了“山狼”的床边,记录着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每一次细微波动,仿佛在阅读一本由生命符号写就的天书。
然而,黄昏时分,坏消息还是来了。持续昏迷的“山狼”突然出现了尿量锐减、血钾和肌酐水平急剧升高的迹象——急性肾功能衰竭!这是毒素攻击从神经系统向多器官系统蔓延的危险信号,帐篷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需要紧急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立刻!”宋墨涵的声音因紧张而有些沙哑,但判断却无比清晰果断,“我们的野战血液净化设备能支持吗?”
周主任面露难色,额头上沁出冷汗:“设备有,但在野战条件下进行cRRt,风险极高!对设备的稳定性、液体的平衡、抗凝剂的掌控要求都极严,一旦出现差错……”
“必须尝试!否则他的肾脏会彻底坏死,毒素累积,绝撑不过今晚!”宋墨涵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她猛地转头,目光越过周主任,直接投向正在讨论数据的吴教授和林修,“吴教授,林医生,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
吴教授与林修交换了一个眼神,后者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吴教授立刻拍板:“可以尝试!林修在总院IcU参与过多次移动cRRt支持,有相关经验,让他主导设备操作,你们临床团队全力配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