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医嘱(1/2)
第二百四十九章医嘱与无声的守护
幽蓝色的信息流如宇宙的呼吸,在顾锦城面前静谧地蜿蜒、流淌。那些超越了已知几何与文字范畴的符号,仿佛古老星辰破碎后留下的低语,每一个闪烁都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智慧与重量。遗迹核心区的压迫感并未消散,只是从狂暴的攻击转为了一种深沉的、如同活物审视般的静谧。顾锦城挺拔的身躯矗立在光芒前,像一枚强行钉入永恒黑暗的楔子,唯有战术服背部被冷汗浸透后留下的深色痕迹,以及指尖几不可查的微颤,无声诉说着方才那场发生于意识最深处、关乎记忆与存在的凶险搏杀。
“信息流结构趋于稳定,数据通道建立,正在全力记录并尝试进行基础模式识别。”林皓的声音从基地传来,带着劫后余生的轻快,但更多的是一种面对浩瀚未知时本能升起的肃穆。主控室内,他面前的屏幕被瀑布般的数据流刷屏,复杂的波形图与频谱分析界面不断跳动。
顾锦城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快速扫过那片幽蓝,试图以他丰富的战场经验和模式识别能力,从中捕捉到任何一丝可辨识的规律。“符号构成极度复杂,未见明确重复单元或语法结构,排除了已知所有语言系统与加密编码的可能性。初步判断,其信息密度远超预期。秦博士,需要你的专业意见。”他的声音依旧沉稳,是队伍定心的锚点,但仔细听,能辨出一丝精神高度紧绷并强行压抑后特有的沙哑,那是灵魂被狠狠刮擦过后留下的余音。
频道内,秦嵘博士的声音立刻接上,带着学者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却又被极强的理性所约束:“收到初步数据流!太不可思议了!顾队长,这种信息承载方式,完全跳过了常规的视觉符号学或听觉符号学范畴!它不像是被‘阅读’的,更接近于一种……直接的概念投射或神经感知编码!尝试用逻辑去逐字‘解读’可能会陷入思维迷宫。请尽量放松精神屏障,不要对抗,而是尝试去‘感受’它们传递的整体‘意象’和‘情绪基调’。”
放松精神?顾锦城嘴角几不可察地牵动了一下。刚刚经历了一场针对他最深层次记忆伤痕的精神风暴,那源自未知文明的“心跳共振”几乎要将他尘封的痛楚彻底撕裂,此刻要求他放松,无异于要求一个刚从雷区爬出的士兵立刻卸下所有警觉。但他深知秦嵘判断的价值。他依言微阖双眼,强制调整着因应激而略显急促的呼吸,尝试将意识沉入那片幽蓝的光流之中,如同将手探入一片冰冷而深邃的信息之海。
瞬间,一些模糊的、非具体的、却带着强烈情绪色彩的画面与感觉涌入脑海——并非图像,而是直接的感知:浩瀚无垠的星海以超越理解的速度在“眼前”展开又收缩;某种难以想象其庞大的生物轮廓,在宇宙的深洋中寂然游弋,带着亘古的沧桑;最后,是一种深沉、古老、几乎要将意识淹没的孤独与守望之意,仿佛一个承诺跨越了亿万年的时光,依旧在此地回响。
“……感受到一些意象,”他睁开眼,眼神比身后的黑暗更加深邃,“星空,难以名状的巨兽,以及一种……极其强烈的‘守望’感。”他简略地报告,刻意略去了那几乎让他灵魂战栗的孤独感。
“这就对了!意象感知!”秦嵘的声音透着几乎要冲破通讯频道的激动,“这极大地印证了我的核心猜想!这个遗迹,或者说这个能量场系统,并非死板的自动化程序,它拥有某种基于生物神经场或更高级集体潜意识的‘活性’!它在筛选,筛选那些能够感知并承受这种非逻辑信息传递方式的意识体!顾队长,你刚才经历的‘心跳共振’,不仅仅是对你意志力的极限考验,更可能是一个‘认证’过程,是在检测你的意识深处,是否具备某种它们能识别的、古老的‘精神烙印’!”
“精神烙印?”主控室内,宋墨涵几乎是下意识地重复了这个词汇,眉头紧锁。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面前分割成数块的屏幕,其中最显眼的,便是顾锦城的实时生命体征监测界面。虽然能量场的直接攻击性干扰已经消失,但他的心率变异率(hRV)数据曲线呈现出异常平滑的低数值,这是典型的重度精神应激与生理极度疲劳后,自主神经系统从过度亢奋转入“过度控制”式耗竭的表现。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他的核心体温有持续且轻微的下降趋势,这在他刚刚经历了大量冷汗蒸发和剧烈能量消耗的情况下,是一个明确的危险信号,指向潜在的循环功能减弱或神经调节失衡。
“是的,‘烙印’,”秦嵘的声音带着研究的狂热,“可能是血脉中传承的某种特殊遗传标记,在神经结构上留下了印迹;也可能……是经历过某种极端事件后,在精神层面被永久性刻下的、恰好符合该系统识别标准的‘印记’。”他没有明说,但在场所有核心成员都心知肚明,所谓的“极端事件”,极大概率指向顾锦城档案中那片被严格封存的、代号“深渊回声”的ptSd创伤源。那不仅是他的个人噩梦,此刻,似乎也成了打开这扇神秘之门的非常规钥匙。
这时,一个略显清冷、带着精密仪器般金属质感冷静的年轻男声接入通讯,打破了短暂的沉默:“指挥中心,生物信号分析组,周启明。”他的自我介绍简洁到近乎刻板,“根据顾队长在精神冲击发生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包括皮质醇、肾上腺素)及神经递质水平(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的远程监测数据波动模型分析。在能量场激活峰值期间,其体内内啡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水平出现了异常协同峰值,与标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常规战斗应激反应模型存在约17.3%的系统性偏差。该偏差模式,经交叉比对,与机构数据库中少数几例权限极高、记载不明的‘深层意识唤醒’或‘潜在基因表达激发’案例,有微弱但不可忽视的统计学相似性。建议,后续任务规划中,必须将顾队长生理状态,尤其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与持续监测,置于最高优先级。”
周启明,团队新引入的生物信号分析专家,以其近乎冷酷的数据洞察力、精准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对人性化因素的习惯性忽略而着称。他的分析,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为秦嵘充满想象力的“烙印”理论提供了坚硬的、量化的科学数据支撑,同时也将顾锦城本人,更清晰地推向了既是探索者又是被研究对象的复杂位置。
顾锦城安静地听着频道内围绕他展开的、混合着学术兴奋与医学担忧的讨论,刚毅的面庞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他对于成为研究对象并无太多抵触,军人的天职是完成任务,个人的一切,包括身体和过去,都可以成为达成任务的筹码与工具。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深沉的、源自骨髓深处的疲惫感,正如同无声的潮水般蔓延至四肢百骸,伴随着主要肌群难以抑制的细微颤抖。精神层面的剧烈消耗,远比最残酷的物理搏杀更令人憔悴,它掏空的是支撑意志的根基。
“锦城,”宋墨涵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不容置疑的医疗权威,以及那权威之下,一丝只有最亲近之人才能捕捉到的、被强行压抑的颤音,“能量场暂时稳定,信息流的记录与分析需要时间。现在,我以本次行动首席医疗官的身份命令你:立即执行阶段性强制休整。第一,检查自身hydration状态,立刻补充至少500l水分及电解质液;第二,服用高能量压缩食物,确保基础代谢能量供应;第三,原地进行不少于十分钟的系统性放松拉伸,重点缓解颈部和肩背部因长期高度紧张而僵硬的肌肉群。你的hRV数据和核心体温趋势明确显示,你的身体正在接近代偿临界点,必须立刻干预,恢复基础生理平衡。”
她的指令清晰、具体、毫无歧义,直接切入他此刻最真实也最被忽略的生理需求。没有询问“是否需要”,只有基于最专业判断的、温柔的强制。这既是医生对战士不容有失的职责,也是妻子对丈夫融于血脉的疼惜。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他那看似无懈可击的钢铁外表下,隐藏着怎样需要小心翼翼、日夜守护的旧伤与不堪重负的疲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