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共生试炼:危机应对(1/2)
第二百七十一章共生试炼
顾锦城的苏醒,如同在暗夜里点燃的第一缕烽火,瞬间照亮了“潜渊”项目组被阴霾笼罩的前路。然而,这光亮并未带来松懈,反而映照出前路更为深邃的险峻。高战司令的命令化作无形的压力与动力,心理战专家组的精英与异常意识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迅速整合,一个临时的“x印记应对指挥部”在基地深处高效运转起来。基地的安保等级提升至顶点,一种无声的、绷紧如弦的临战气氛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
隔离舱内部已被改造得更具人性化。灯光模拟着自然界的晨昏交替,空气循环系统释放出安神的薰衣草与雪松的淡雅气息。然而,在这片刻意营造的宁静之下,是无数高精度传感器织就的无形大网,毫秒不差地捕捉着顾锦城每一次心跳、每一丝脑波起伏、乃至最微妙的皮下电反应。
新的治疗方案,在林浩然、苏婉与刚刚加入的秦薇主导下,经过彻夜论证得以出台。其核心被命名为“情感镜像引导与共生稳定性测试”。方案认为,x印记并非纯粹的寄生体,而是具有高度学习能力的“共生潜质体”,关键在于引导其学习“正确”的人类情感与价值观。而宋墨涵,不仅是顾锦城的情感锚点,更是这次特殊“教学”的核心媒介与标准模板。
治疗的第一阶段:基础情感共鸣与耐受边界探测。
宋墨涵坐在床边的椅子上,一如既往地握着顾锦城的手,她的掌心温暖而稳定,如同她此刻的眼神。林浩然和苏婉在外间紧盯着多维数据屏,陈锐则专注于分析x印记那独特能量场的每一次细微扰动。
“锦城,”宋墨涵的声音如同最和缓的大提琴音,“试着回忆一些片段,平常的就好。比如,我们第一次在基地食堂相遇,你端着餐盘,不小心撞到了我。”
顾锦城闭着眼,浓密的睫毛微微颤动,努力在混沌的记忆碎片中搜寻。他刚毅的面部线条在回忆中微微柔和下来。“记得,”他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暖意,“你的番茄蛋汤洒了,溅了我一身。你当时慌得耳朵都红了,一个劲儿道歉。”
屏幕上,代表顾锦城自身脑波的a波与θ波平稳波动,而那个象征着x印记的、带着微弱幽蓝光泽的能量波纹,也随之同步起伏,呈现出一种安静的“观察”与“记录”模式,能量契合度稳定在65%的基础安全阈值。
“很好,保持这种状态。”苏婉在外间轻声反馈。
“然后是雪山,”宋墨涵继续引导,声音里注入更深的暖意与依赖,“你把我从那个致命的冰裂缝里拉上来之后,我们挤在那个小小的应急帐篷里,等待救援。”
顾锦城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干燥的唇裂开细小的口子:“你冷得直哆嗦,嘴唇发紫,还把最后一块高热量的巧克力强硬地塞给了我。”那一刻,脑波图中代表“温暖”、“信任”与“感激”的区域活跃度显着提升。令人惊讶的是,x印记的能量波纹同步率也随之有了一个清晰的跃升,达到72%,并且其能量结构内部,秦薇标注出的“情感反馈环”区域,出现了微弱的、类似“舒适”的谐波。
“数据确认!”苏婉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对‘守护’、‘共享’类积极情感的共鸣指数上升了百分之七!秦博士的判断是正确的,它在‘偏好’这种积极互动!”
然而,测试的顺利并未持续。按照预案,宋墨涵需要尝试引导顾锦城回忆一次战斗中失去亲密战友的悲痛时刻。当顾锦城沉入那片血色与爆炸的记忆碎片时,他的脑波瞬间剧烈震荡,痛苦、自责、愤怒的情绪如同海啸般冲击着他的意识屏障。几乎是同时,x印记的能量场变得极其不稳定,波纹混乱、尖锐,散发出一种类似“焦躁”和“排斥”的高频信号,契合度骤降至40%的危险边缘,并且开始主动干扰顾锦城本身的脑波稳定,屏幕一角甚至响起了低度的能量冲突警报!
“停止!立刻切换回积极场景!墨涵,加强锚定输出!”林浩然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冷静而迅速。
宋墨涵心领神会,立刻用力握紧顾锦城骤然绷紧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却依旧沉稳有力:“看着我,锦城!看着我!想想我们约定好的,等你好了,一起去看看你种在宿舍楼顶的那盆波斯菊,你说它今年开得特别好,金灿灿的,像个小太阳。”
顾锦城急促的呼吸如同破旧的风箱,他猛地睁开眼,瞳孔深处还残留着痛苦的余烬,却牢牢地聚焦于宋墨涵坚定而温柔的眼眸。那双眼,像是最稳固的灯塔,指引着他脱离意识的风暴。混乱的脑波慢慢回归平稳。而那x印记,在宋墨涵强大的、稳定的“情感锚点”能量影响下,也仿佛被一股柔和却不容抗拒的力量安抚,混乱的波纹逐渐理顺,重新回到了观察模式。
这一幕,让所有观察者都脊背发凉。它清晰地表明,x印记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度极低,且其反应并非被动承受,而是可能主动反击,危险性远超预估。宋墨涵的“情感锚点”作用,在此刻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她不仅是唤醒顾锦城的钥匙,更是稳定这脆弱共生关系的“定海神针”。
新锐的视角与理论的深化
就在这时,指挥部引入的关键人物——秦薇,开始了她更深入的分析。这位年仅二十八岁却已在神经链接与意识场领域崭露头角的天才科学家,身材娇小,总是一身利落的白大褂,眼神锐利如手术刀,思维跳跃极快,往往能直指问题核心。
“顾队长,宋医生,”秦薇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性和冷静,“根据第一阶段的数据,x印记的学习能力远超我们最初的建模。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情感数据,更像是在高速‘解构’情感产生的神经化学习模式、能量图谱,并尝试在其内部进行‘重构’。我怀疑,它的最终目的可能不仅仅是模仿,而是……理解并掌握人类情感作为一种更高效的‘交互工具’或某种未知‘精神能量’的本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