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 第311章 无声的复健和灵魂的共振

第311章 无声的复健和灵魂的共振(2/2)

目录

宋墨涵立刻惊醒,迅速抱紧他,像之前无数次那样,用体温和心跳安抚他。但这次,她没有只说“过去了”,而是低声却坚定地在他耳边说:“锦城,我在这里。柱子希望你活着,我们都希望你活着,好好地活着,连同他的那份一起。你的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你必须带着他们的信念,走下去。”

奇迹般地,顾锦城在她的话语和拥抱中,渐渐平息下来。第二天清晨醒来,他看着宋墨涵疲惫却依然温柔的面容,眼中除了依赖与感激,更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深沉的亲近。他努力抬起尚显无力的手,指尖轻轻触碰到她眼下的淡淡青黑。

这个微小的动作,让宋墨涵瞬间怔住,随即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握住他的手指,微笑着摇摇头:“我没事。看到你好起来,比什么都强。”

他们之间,语言有时显得苍白,而这种无声的默契与关怀,却比任何誓言都更能触及灵魂深处。一种超越医患、超越寻常情侣的羁绊,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与依赖中,悄然生长,坚不可摧。

随着顾锦城身体状况的稳步好转,以及他与宋墨涵之间建立的独特沟通方式(简单的音节、眼神、手势),李振刚主任在综合评估后,认为可以尝试进行更深入的信息提取。在赵志刚参谋长的远程授权下,一次小范围的、非正式的问询在病房内展开,由霍队主导,宋墨涵在场辅助安抚。

霍队的问题经过精心设计,尽量避免直接刺激:“锦城,关于那次任务,如果回忆让你痛苦,可以随时停止。我们只想知道,在遭遇伏击前,你有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以。比如环境,比如设备,或者……直觉。”

顾锦城靠在摇起的病床上,眉头紧锁,努力在破碎的记忆碎片中搜寻。宋墨涵紧紧握着他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她的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划着圈,是一种安心的暗示。

他张了张嘴,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眼神透着急切。宋墨涵立刻领会,将准备好的纸笔递到他另一只稍灵活的手中。

顾锦城的手颤抖着,极其缓慢地,在纸上画下了一个扭曲的、类似眼睛的符号,线条虽然歪斜,但那瞳孔般的轮廓却隐约可辨。然后,他在旁边,用力写下两个歪歪扭扭却依稀可辨的字:

“安静”。

“安静?”霍队凝神思索,身体微微前倾,“伏击前,环境异常安静?没有鸟鸣?没有风声?还是指通讯静默?”

顾锦城用力地眨了一下眼,表示肯定。随即,他又指向那个“眼睛”符号,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眼神充满了警示和急切,手指无意识地在“安静”二字上反复描画。

“你是说,‘幽灵之眼’……它的运作,或者它的存在,会导致周围环境的‘异常安静’?”宋墨涵尝试解读他的意思,结合他之前的反应和符号的指向。

顾锦城再次眨眼,肯定了宋墨涵的解读,并且手指在“安静”二字上重重敲了敲,强调这至关重要。他努力地想表达更多,嘴唇翕动,却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单音。

霍队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这并非直接的技术参数,却是一个来自一线指挥官最直观、最宝贵的战场感知。“异常的安静……”他沉吟道,“这可能意味着某种强大的信号屏蔽或干扰,导致连自然环境中的背景噪音都被压制了。或者……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效应。”这个信息为技术部门的逆向工程提供了全新的、极具价值的切入点,或许能解释为何“幽灵之眼”能如此隐蔽地发挥作用。

问询结束后,顾锦城显得异常疲惫,但眼神却有种如释重负的清明。他看向宋墨涵,仿佛在问:“我做得对吗?这有帮助吗?”

宋墨涵用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他额头的汗,眼中满是骄傲和心疼:“你做得非常好,锦城。你提供的线索,可能比最先进的仪器探测到的更有价值。你为破解‘幽灵之眼’打开了另一扇窗。”她扶着他慢慢躺下,为他掖好被角。

夜幕降临,病房内只留下一盏暖黄的床头灯。顾锦城在药物作用下沉沉睡去,呼吸平稳。宋墨涵没有离开,依旧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就着灯光翻阅最新的医学期刊,寻找可能对顾锦城康复有益的方案。偶尔,她会抬头看向他沉睡的侧脸,那坚毅的线条在柔和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安宁。

窗外,月色朦胧,繁星点点,如同无数窥探的眼睛,又像是默默守护的灯塔。

在这片静谧之中,宋墨涵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坚定。他们的爱情,诞生于生死边缘,淬炼于病榻之间,如今更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她守护的,不仅是她的爱人,更是一位为国浴血的英雄,一份关乎未来胜负的关键情报。这份爱,因此而沉重,也因此而熠熠生辉。

她轻轻握住顾锦城的手,与他十指相扣。他的掌心粗糙而温暖,传递着顽强的生命力。她能感受到他脉搏平稳的跳动,那节奏与她自己的心跳渐渐重合。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幽灵之眼”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顾锦城的康复之路仍漫长,记忆的拼图还未完整,潜藏的危机更不知何时会再度爆发。但此刻,在这间充满消毒水气味却流淌着温暖爱意的病房里,两颗心在以同样的频率跳动,无声地许下了共同的誓言——无论未来是风雨还是晴空,他们将彼此扶持,共同面对。为了逝去的战友,为了肩上的责任,也为了他们之间这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深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