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 第326章 淬火成钢:归途和守望

第326章 淬火成钢:归途和守望(1/2)

目录

第三百二十六章

黑暗,粘稠得如同实质,不仅隔绝了光线,更仿佛吞噬了声音与希望。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金属锈蚀、尘埃和某种难以名状的、如同生物组织腐败般的腥甜气息。顾锦城背靠着冰冷且正在轻微蠕动的墙壁,粗重地喘息着,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拉扯着肺叶。便携检测仪屏幕上的数据狂乱跳动,最终在一片绝望的雪花中彻底熄灭。唯一的光源,来自墙壁上那些呼吸般明灭的磷光痕迹,幽绿、惨白的光芒交织,将队员们惊惶未定、沾满污垢的脸映照得如同鬼魅。

“头儿,导航全瞎了,通讯彻底中断,连指南针都在发疯似的乱转……我们…我们是不是被困死在这儿了?”绰号“铁锤”的重火力手王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紧紧握着那挺本该带来安全感的班用机枪,金属的冰冷却无法抑制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泛出的苍白。他原是矿工之子,对地下空间本该亲切,但此地的“活”性,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旁边,两名被磷光物质灼伤的队员情况正在肉眼可见地恶化。年轻的技术兵小李(并非营地的小李,同名)裸露脖颈上的红斑已扩散至下颌,连接成更清晰的、仿佛具有某种规律的网状纹路,并且伴随着持续的低热和肌肉无力。另一名老兵张海的情况稍好,但手臂上的红痕也在缓慢蔓延,他紧咬着牙关,不让自己呻吟出声,额头上沁出细密的冷汗。这症状,与营地里宋医生提到的小李的情况何其相似!不,是更严重,恶化得更快!

顾锦城的心沉了下去,仿佛坠入无底冰窟。他想起宋墨涵临别时眼底那抹无法完全掩饰的忧虑,想起她提到的“异常病例”和“未知病原体”。难道他们误打误撞,闯入了导致营地危机的真正源头?这诡异的、仿佛拥有生命的建筑,就是一切灾难的温床?

“慌什么!”顾锦城的声音因吸入粉尘和过度紧张而嘶哑,却带着在无数次生死边缘磨砺出的、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下了队员们心底滋生的恐慌,“我们是侦察兵,尖刀中的刀尖!我们的任务就是摸清情况,无论这情况多么超出想象!现在,情况摸清了,这地方有问题,而且是超出我们现有认知的大问题!但这不代表我们出不去了!”

他锐利的目光如同鹰隼,扫过每一张或年轻或沧桑的脸庞,试图将勇气与信念注入他们心中:“记住你们是谁!记住你们臂章上的含义!记住营地里还有等待我们带回情报的战友,还有需要这份情报才能找到救治方法的宋医生他们!我们多耽搁一秒,他们就多一分危险!我们必须把这里的情报带回去!”

提到“宋医生”,顾锦城自己的心像是被无形的针狠狠扎了一下,刺痛中混杂着难以言喻的思念。但与此同时,一股更强大的力量从心底涌起,支撑着他几乎要垮掉的疲惫身躯。他不能倒在这里,他答应过要回去,要帮她分析那些复杂的数据,要……平安回到她身边。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胸前那枚微微发热的子弹壳,那是她在他上次重伤时,悄悄放在他掌心的“护身符”,此刻成了连接他与外界、与她的唯一念想。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有限的线索:“建筑结构在变化,但不是无迹可寻。注意观察磷光流动的方向,能量场的分布不可能绝对均匀,有源头,就必然有相对薄弱的方向。铁锤,用最低当量的爆破物,选择磷光较暗淡的区域试探结构强度,寻找未被这种‘活’性物质完全覆盖的原生墙体!其他人,交替掩护,优先保护伤员!节省一切资源!”

他的镇定像一颗投入死水的定心丸,迅速荡开涟漪。小队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短暂的慌乱后,求生的本能和职责的使命感被重新点燃。在顾锦城的指挥下,他们不再盲目乱闯,而是依靠丰富的战场经验和猎人般的敏锐观察力,在这座如同拥有呼吸和心跳的活物迷宫中艰难摸索。

每一次微型爆破带来的微震,都让周围的磷光痕迹如同受惊的蛇群般剧烈波动;每一次绕过扭曲变形、仿佛内脏甬道的廊道,都仿佛能听到某种无形的、充满恶意的低语在意识深处回响,考验着每个人的精神防线。顾锦城胸前的子弹壳在那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的绝境中,时不时传来一丝微弱的、却异常清晰的温热,仿佛远方那个人的守望与祈祷,穿透了层层阻碍,化作了这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暖意,成了他精神世界最大的锚点。他极力想像着宋墨涵在隔离区里穿着厚重防护服忙碌的身影,想像着她口罩上方那双永远冷静坚定的眼眸,那股支撑着他绝不放弃、必须带兄弟们回家的信念便又坚定一分。

**\\*\\*\\*\\*\\***

与此同时,营地医疗区内的气氛同样紧张到了极点,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宋墨涵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疲惫,坚持进行了有限且风险极高的传播途径测试。在临时搭建的最高级别生物隔离舱内,在技术员林浩和负责人陈逸飞的紧密配合下,她让一名自愿、且经过严格筛查确认与已知感染源无任何直接接触史的士兵,接触了被林浩以特殊复合材料严格密封保存的、仅外壁沾染了极微量磷光残留物的样本容器。

等待结果的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当那名士兵最终出现轻微低热和掌心隐约的红点时,控制室内一片死寂。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事实摆在眼前时,带来的冲击依然是毁灭性的。

“确认了,”宋墨涵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传出,带着连续工作带来的沙哑和沉重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找到明确方向的、近乎冷酷的锐利,“传播途径不仅限于直接接触。甚至可能通过极细微的、我们尚未理解的‘能量残留’或‘信息素’进行间接传播,常规的物理隔离措施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形同虚设。”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意味着,他们之前设立的隔离区并非绝对安全,整个营地都可能暴露在无形的威胁之下。

“必须找到干扰或中和这种异常能量场的方法!否则一切都是徒劳!”陈逸飞死死盯着屏幕上不断演化的、结构极其不稳定的异常蛋白质模型,双眼因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林浩在一旁的操作台上飞快地演算着,键盘敲击声如同疾雨,他结合生物工程与理论物理知识提出的“高能生物场共振催化非经典蛋白质折叠”理论,此刻成为了最关键也几乎是唯一的突破口。

“如果这是一种未知能量场催化下的、违背中心法则的蛋白质强制变异,”林浩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混合了恐惧与兴奋的光芒,“那么理论上,只要能精确捕捉到其能量场的特征共振频率,并施加精准的反向干扰,或许能抑制其催化活性,甚至……逆转这个变异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未经证实的设想,但在绝境中,它是一线曙光。

就在这时,指挥部传来噩耗——派出的接应部队因遭遇强烈的异常电磁扰动和前所未见的地形突变(疑似受地下能量场剧烈活动影响),推进严重受阻,无法及时抵达顾锦城小队最后信号传出的坐标区域。

消息传来时,宋墨涵正在无菌操作台前试图配置新的支持性药物,她的手再次微不可查地一颤,一滴药液溅落在台面上。但几乎是瞬间,她便稳住了呼吸。她没有时间沉浸在个人的恐慌与悲伤中,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顾锦城他们生机的流逝。

她深吸一口气,脱下实验手套,大步走向指挥部的通讯台,对眉头紧锁的霍雷霆营长说:“营长,请立刻让接应部队调整方案!尝试向目标区域定向发射我们根据林浩理论初步计算出的那几个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信号,功率不需要太大,但频率一定要精准,循环重复!”

“电磁波信号?宋医生,这有什么用?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兵力支援!”一名作战参谋疑惑不解,甚至带着一丝焦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