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2/2)
燕王终于……读完了信的最后一字。
这封信,记录了北方边境此次变故的全部经过。
读至末尾。
朱棣竟流露出一丝感慨。
“奸臣犹在,忠魂不屈!”
“梦中所见、历历在目!”
他缓缓合上双眼。
整个人仿佛随着信中的叙述。
飘向了……一个月前的北疆……
……
北境的风,凛冽刺骨!
黄子澄抵达不久,见识了与应天、江南迥异的塞外景象。
此处!
曾是元朝的都城。
燕王治军严明,但他未曾料到,治理这座北方城池竟也如此秩序井然。
城中百姓,过着各自的生活。
巡逻的兵士,穿梭往来。
民众并不畏惧,反而有人主动与这些精兵打招呼。
而黄子澄本人。
则由一名军官引领。
手牵马缰,向城外走去。
“黄大人,既然来到北境,就安心在此驻留。”
“此地虽无江南婉约,久居却别有一番风情。”
他面前的,是一位年约三十的男子。
“你也是南方人?”黄子澄问道。
“是啊,末将追随燕王来到这北平城,昔日的元朝国都,已十六载了!”
黄子澄心头一沉。
他生长于江南。
从未久居北地。
如今才几日,已感身心俱疲。
难道真要像这些人一样,滞留十几载,连归乡之望都渺茫?
“皇爷派你们文官来此。”
“无非两种,一是如那老者,因罪流放。”
军官指向远处。
黄子澄目光一闪,他认得那人。
是当朝礼部尚书、赵茂!
“另一种,则是奉皇爷殷切期望,来这北平城历练!”
“明了何为战、为何而战、战之意义!”
军官说着黄子澄难以理解的话。
后者一脸困惑。
黄子澄瞪大双眼。
全然不解。
不过,接下来的问题,他听懂了。
“不知黄先生属于哪一种?”
黄子澄勉强笑了笑。
他不知道这究竟是对方善意的关怀,还是别有用心的讥讽。
他是黄子澄!
洪武十八年会试的状元,初入仕途便担任太子殿下的伴读。
这是何等的荣耀?
仿佛是洪武帝早已安排妥当,
定意让黄子澄成为太子的得力臂膀。
太子待他亦不满,
更任命他为二皇孙的师傅。
年方三十余,官职虽不高,却是天子近臣。
毋庸置疑,
一旦朱彪登基,他必定位列六部要员;
若皇孙继承大统,他的权势将更显赫。
从洪武帝到皇孙,
三代君主,
他黄子澄皆是亲信之臣。
这份殊荣,
若得长寿,
或许还能成为后世君王的辅政重臣。
这样的前景,
几乎是臣子所能企及的顶峰。
纵观古今,能有几人?
黄子澄不禁想起,
在那一场梦境中所见,历经五朝的内阁首辅杨士奇!
自己……
是否也应成为那样的人物?
他一边思量,一边走近赵茂。
赵茂比他早到些时日,
早已失却了礼部尚书的威仪,
面容冷峻、神情麻木,仿佛换了一个人。
“黄大人,您与赵大人原是朝中旧识。”
“王妃有言。”
“在北平这地方,虽不愿亏待二位,但皇爷遣你们来此,并非为了享福。”
“在此驻留三月。”
“三月之内,瞧瞧我北平将士如何征战。”
“也请二位思量,从前在朝堂上的那些建言。”
“削藩?”
“太平治世?”
“王妃说,这可不是空口白话……”
“我们军中每年要牺牲多少将士、斩杀多少草原铁骑,才能换来你们口中的太平盛世?”
“几千?数万?”
“黄大人,看见那座小山了吗?那是京观。有时战后清理战场,堆积起来也差不多那般高。”
留着短须的将士说罢离去。
黄子澄怔立原地。
他自然明白,这番话实是说给自己听的。
他望向北方……
草原上,北风呼啸……
看似一片太平!
……
黄子澄拂袖转身。
心头仍有些愠怒,他看向身旁的赵茂。
对方鬓发斑白,容颜憔悴!
见他到来,一言不发。
最初几日,
两人几乎全无交流。
直到一次,
黄子澄因不谙“养马”之事,
前去向赵茂讨教。
自此,两人间的僵局稍缓,
正式开始了饲马生涯。
这位昔日的礼部尚书,作为“前辈”,养马技艺已然纯熟。
黄子澄仍需向他请教。
一来二去,
原本在朝中地位悬殊的两人,
竟也生出几分“患难之情”。
“黄兄,你还年轻,待太子登基,你仍有归朝之日。我不行了,我已老了。”
一日,赵茂忽发感慨。
黄子澄笑答:“赵大人老当益壮,仍可为朝廷效力啊。”
赵茂大笑,“哈哈哈?效力?老夫倒是愿意,可陛下还愿意用我吗?”
“黄大人,实不相瞒,老夫来到这北境后思虑良多,或许,我们真的错了……”
黄子澄疑惑道:“为何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