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2)
他分明感受到少年骨子里那股凌然傲气,那是不屑攀附的傲骨。
随着敌军退去,那支搅乱敌阵,迫其退兵的援军终于显出了旗帜。
\"看那帅旗——是主公!主公班师了!\"
那名身披蓝白战甲的男子格外醒目,万夫长立刻认出了来人——普天之下唯有玄菟王才配穿戴如此独特的甲胄。
城楼上
英俊少年握紧手中长戟,目光灼灼地凝视着城下那袭蓝白身影。这位曾威震八方的诸侯王,本可平步青云,却在洛阳金殿当着天子与百官之面,手刃十常侍之首张让。
这一刀既斩断了蟒袍玉带,也斩断了君臣之义。坊间传闻鲜卑铁骑压境之事,背后亦有未央宫的影子。
\"末将叩见主公!\"
万夫长领着众将疾步出迎。刘玄勒马落地,抬手扶起跪拜的众将:\"诸位守城辛苦。\"
少年忽然单膝点地,背上雕弓与箭囊随着动作轻响:\"辽东太史慈,愿随殿下共襄义举!\"
刘玄望着这个持戟背弓的英挺少年,忽然想起月前收到的密报——就是此人独守城门,连射十三名鲜卑裨将。
看上去此人精于戟法和射术。
那统领赶忙引荐:\"主公,这位是东莱太史子义。
若非他这月余相助,辽阳城恐难固守。\"
青甲将领抱拳行礼:\"东莱太史慈,见过王爷。\"
刘玄未用识人之术,此时闻言顿感诧异。
青州名将怎会现身北疆?
忽忆及史载太史慈确曾避祸辽东。
却不知为何现身玄菟,更助己抗敌。
刘玄摆手道:\"子义不必多礼,朝廷已削去本王爵位。\"
太史慈肃然道:\"在百姓心中,您永远是镇守边关的玄菟王。\"
刘玄不再多言,下令道:\"先入城清点战损。\"
众将得令整饬战场。
刘玄率亲卫入驻城主府。
议事厅内。
刘玄啜茶问道:\"子义既为东莱人士,何故北上助战?\"
太史慈搁盏答道:\"原在辽东避祸,本欲返乡省亲。
闻听朝廷欲三路伐玄菟......\"
(
无论如何,玄菟郡的汉民都不该遭此劫难。若敌军攻入郡内,百姓必将面临滔天祸患。
身为汉家儿郎,太史慈岂能袖手旁观。
西盖马城内有田县令与关都尉运筹帷幄,候城由徐郡守坐镇,西北边陲更有张都尉戍守。
唯独这辽阳城孤立无援,情势最为凶险。
正因如此,太史慈才离开辽东,星夜驰援辽阳。
誓为玄菟百姓献上绵薄之力。
刘玄目光灼灼:\"本王如今可是朝廷眼中的反贼,子义可知助我等同谋逆?\"
太史慈朗声笑道:\"王爷在朝堂斩杀奸宦张让,虽被陛下斥为反贼——
此举实乃大快人心!
世人如何评说,与慈何干?慈只知玄菟不能没有王爷。
这东北疆域需要王爷坐镇,大汉更需要王爷这样的栋梁。
唯有王爷在此,胡马才不敢南窥。
边境百姓方得安居乐业。\"
刘玄慨然叹道:\"子义真乃明事理的豪杰。
可惜朝廷昏聩,奸佞当道,早已腐朽至深。
本王曾对天子抱有一线期许,对大汉存着半分念想。
如今这念想已烟消云散。
昔日的玄菟郡王早已逝去。
此刻站在你面前的,是崭新的玄菟**!
本王仍会率军抗击外族,护佑玄菟子民不受欺凌。
更要为天下汉人戍守边疆,绝不容异族铁蹄践踏我汉家山河!\"
太史慈闻言虎目圆睁,猛然起身抱拳:\"王爷壮志凌云,慈愿誓死相随!
恳请玄菟王准许末将效犬马之劳,共御外侮!\"
张飞插话道:\"子义听岔了,主公说要守护的是天下汉民,可不是那个烂透了的朝廷。\"
(
太史慈神色一正:\"将军所言极是,末将谨记教诲。\"
刘玄离座上前,轻拍太史慈肩头笑道:\"能得子义相助,实乃孤王福分。今又添一员虎将,本当设宴庆贺。然辽阳城危局未解,且留待来日。太史慈听令!\"
\"末将在!\"太史慈挺直身躯肃然应答。
刘玄正色道:\"今封你为南都尉,统率赤羽卫。\"说着取出一枚血色令牌递上:\"此乃赤血羽令,可号令赤羽卫。\"
这块令牌专为赤羽卫统领打造,并非刘玄私藏的三枚金令。
\"末将领命。\"太史慈双手接过令牌细观,但见血色令牌一面镌刻着张如满月的强弓。
刘玄含笑道:\"待战事平息,再命人镌刻将军姓氏于令上。\"
\"谢主公恩典。\"太史慈将令牌郑重收好。
忽有赤血卫统领入帐禀报:\"主公,伤亡已统计完毕。\"
刘玄神色一凛:\"讲。\"
统领略作迟疑方道:\"此役歼敌千余,我军折损五十。\"
\"五十伤亡?\"张飞与太史慈同声惊呼,语气却截然不同。
张飞捶胸顿足:\"一仗就折损五十,这打上一个月还得了?\"
太史慈闻言愕然望向张飞。以五十伤亡换敌千人性命,这般战绩已堪称惊人。听张飞语气,竟似对此犹不满意?
虽是初闻辽阳城战报,太史慈却已被这悬殊的伤亡比例深深震撼。
这般战果,纵使置于何处,皆足令天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