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2/2)
六百二十
\"即便向邻近各郡求援,最多只能调来两万余正规军,难以抵挡敌军二十万之众。\"
\"况且兖州还有三郡反对我担任州牧,此战虽胜,实为惨胜。\"
\"那些企图背后偷袭之人已握紧兵器,若继续消耗战力,外患未平,内乱将起。\"
曹操把话说得如此透彻,众将虽心有不甘,也只能退下。
荀彧接着说道:\"正如主公所言,若黄巾余党与黑山贼真要开战。\"
\"我们还能从支持主公的各郡借调两三万兵马。\"
\"即便敌军倾巢而出将我军击溃。\"
\"其余各郡仍有正规军驻防,这些贼寇与我军交战必遭重创。\"
\"剩余的黄巾残部与黑山贼绝非各郡联军的对手。叛军目的在于占据州郡。\"
\"维持部众生计,劫掠百姓终非长久之策。\"
\"故而他们若进攻必须确保必胜。自上次主公解兖州之围后,其兵力。\"
\"已折损近半,要吞并整个兖州仍力有不逮。此役我军又歼灭过半黄巾。\"
\"这些贼寇已无力吞下兖州,但若不行动,终将被我军与冀州韩馥逐步蚕食。\"
\"因此这份降书确是真心要与主公**大业。\"
曹操怒极反笑:\"这些草寇当真可笑,竟想出这等主意。\"
荀彧继续进言:\"主公出世,为的是匡扶汉室,成就霸业,岂能与贼寇为伍。\"
\"只需以天子诏令晓谕黑山贼与黄巾头目。\"
\"令其归顺将军,既可保全性命,又能壮大我军。若拒不投降,冀兖两州必将合力剿灭。\"
\"以我军现有实力,即便主公有天子赦令,这些贼寇也未必顺从。\"
\"主公可传令兖州各郡守调集兵马,屯驻黑山城附近,早作准备。\"
“可遣人致信北境韩馥,令其虚张声势出兵牵制,实无强攻之必要。”
“倘若韩馥推诿不从,便将讨伐黄巾的圣旨公诸天下,诏书中需明言——”
“令曹操协同各州州牧合围剿贼。既为汉臣,清剿叛军自是分内之事。”
“韩馥此前与公孙瓒交兵元气大伤。”
“若此时背负抗旨罪名,其州牧之位必然动摇。”
“此人性情怯懦,只图偏安一隅,既无进取之心,亦无扩张之力。”
“若仅凭施压恐难迫其就范——”
“不妨借调兵马伪装攻打黑山余孽,将其残部驱入冀州境内。”
“韩馥兵力折损甚巨,至多残留万余守军。”
“公孙瓒见有机可乘必再兴兵,届时莫说官位,性命亦难保全。”
“相较之下,接受我方佯攻提议反倒无损根基。”
“待贼众入冀,便成骑虎之势。纵使叛军未尽全力——”
“冀州边境守备也必弱于兖州,流寇必择薄弱处突袭。”
“如此韩馥唯有就范,虽无战功却可免祸,更落得奉诏平贼的美名。”
“至于黑山贼与青州叛军,归顺可获朝廷编制安身立命——”
“若负隅顽抗,纵能抵挡两州合击,覆灭亦是迟早之事。”
“故无论借天子诏安之名,或假意结盟之策——”
“待其纳入军中,生死便由不得这些降卒。”
“缴械驯服者活,桀骜叛乱者诛。分批整编之后,仍可成就主上三得之谋。”
此策既出,曹操帐下寂然无声。
素来轻蔑谋士的武将们,亦暗自对荀彧心服。
明明的危局,被荀彧以借力打力之策巧妙化解。
曹操采纳荀彧之计,虽心中哀痛未消,怒火却已平息大半。
此计核心仍是假借天子诏命,但荀彧补充的诏书内容,却是滴水不漏。
各路诸侯只知催促曹操、鲍信解兖州之困,却无人知晓诏书细节。
何况黄巾未平之际,即便董卓再昏聩,也不敢再颁诏令掣肘曹操。
待曹操收服黄巾部众,手握数十万雄兵镇守北方,纵使有人揭穿又能如何?
届时天子诏书一出,该轮到董卓大难临头了吧?
\"文若之智堪称当世无双,我曹孟德无金银财帛相酬。\"
\"惟愿与文若及帐下诸将共襄大业,振我汉室江山。\"
曹操谈及鲍信之死,仍是唏嘘不已。
荀彧肃然行礼:\"臣必竭尽全力,助主公匡扶社稷,成就霸业。\"
他虽对伪造诏书心有芥蒂,但若无此计,大局将彻底无解。
这份愧疚令他刻意重复了\"匡扶汉室\"之语。
曹操目光微闪,倏然站起朗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