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2/2)
张飞和赵云最近因大败袁绍二十万大军,并收降公孙瓒的半壁幽州而声名鹊起。
正因如此,曹操和许褚对关羽一无所知也在情理之中,甚至连其名号都未曾听闻,更别提知晓其实力了。
曹操此前在攻打虎牢关时曾遭遇重创,因此在兵临城下之前,已将周边所有可能藏匿伏兵的地形全部探查清楚。
在确认没有埋伏后,才率军推进至此。
此刻曹操正在权衡是否要立即进攻海阳城。虽然袁绍并未透露红甲军的恐怖射程和精准度,但曹操不难推测:袁绍二十余万大军被十万红甲军杀得溃不成军。
显然这支红甲军与虎牢关遭遇的黑甲军战力相当。如此推算,其弓箭手的射程与精准度应当与黑甲弓箭手无异。若贸然攻城,必会损失惨重。
当然也并非全无胜算。如今青州军的武力和速度都远超当年攻打虎牢关时的部队,在确认两翼无埋伏的情况下,仍有攻上城墙的可能,但伤亡必然不小。
若选择暂缓进攻,转而打造攻城器械也未尝不可。有了器械支援,既能大幅减少伤亡,又能提高破城概率,不过这就面临另一个问题:打造器械至少需要两三天时间,这就给了那个长髯大汉集结玄菟国守军的机会。
一旦对方援军赶到,守军数量增加,攻城的难度自然更大。
沉吟良久后,曹操突然调转马头,下令撤军。大军在十里外扎营,开始全力赶制攻城器械。
曹操选择稳扎稳打是有原因的。吃过一次亏就要长记性,更何况眼下都是他的精锐之师。
若伤亡过重,曹操必定心痛不已。此战旨在占领整个玄菟郡,必须步步为营。若初期损耗过大,即便后续玄菟国兵力空虚,也难以支撑长期攻城战。
更何况,那个绿袍大将召集玄菟国援军未必是坏事——正好给走水路的夏侯惇创造偷袭空虚的玄菟国的机会。如此两路呼应,即便曹操这边攻城不顺,另有奇兵策应。
幽州战事吃紧,夏侯惇部已攻入辽东郡境。曹操若备齐攻城器具,关羽守城胜算将骤减。青州军战力与赤血卫不相上下,仅缺重甲护身。两军实力相当,谨慎方为上策。
城下敌军忽然后撤,关羽当即派斥候探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岂会天真到认为敌军畏战而逃?反常撤军必有缘由。虽对赤血卫信心十足,但关羽清楚\"知彼知己\"的兵家要义。当曹操与许褚现身城下时,关羽锐利的目光早已看透那支青州劲旅的底蕴——数十万士卒血气之盛,竟与自家精锐旗鼓相当。敌众我寡之势已成,自然须加倍警惕。
战报传至阳郡,陈宫阅罢辽西郡急报却陷入沉思。此前已收悉袁绍遣颜良、文丑在涿郡挑衅张飞、赵云之事。敌将昼伏夜出,连日叫阵,种种异常举动皆表明袁绍另有所图。如今渤海郡突现二十万大军压境,陈宫顿觉前几日苦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渐露端倪。
能统领如此规模部队与袁绍协同攻幽者,绝非等闲之辈。陈宫推断这支军队绝非袁绍嫡系——此前广阳郡之战已折损十五万兵马,现又同时调遣四十万大军,若尽属袁绍麾下,其总兵力将达六十万之众。以冀州物力,养四十万兵马已是极限。何况袁绍新得冀州不久,此前仅据渤海一隅,断无可能突然练就二十万精兵。
四零四
倘若袁绍的军队明知二十万兵力难以攻下涿郡,却仍执意送死,必然不会只带这点人马。
还要分兵进犯辽西郡,若真如此,以袁绍这等拙劣谋略,早先怕是连洛阳城都逃不出来。
既非袁绍部众,答案便呼之欲出——定是毗邻冀州的青州与兖州,曹操的兵马。
其余州郡绝无可能:十八路诸侯讨伐主公时折损惨重。
未及一年光景,袁绍岂能借来二十万大军?纵使借得。
要入冀州必经曹操掌控的兖州与青州,曹袁素有嫌隙。
岂会坐视二十万敌军过境而无动于衷?
袁绍就不怕战事正酣时,曹操突然背后捅刀?
令陈宫费解的是:会盟时曹操令袁绍颜面尽失,此事天下皆知。
二人竟能联手?想必有巨大利益驱使曹操。
抑或未曾结盟,只是曹操听闻袁绍再攻涿郡,觉得有机可乘。
遂出兵攻打玄菟国辽西郡。陈宫未能料到敌方谋士已勘破玄菟国。
暗藏数十年军粮之谜,否则定会大惊失色——当然,惊完也无济于事。
来犯辽西之敌仅二十万,非是陈宫轻敌。
这般兵力想迅速攻占辽阔的玄菟国,实属痴人说梦。
曹操需先取辽东属国,再克辽东郡,方能进犯玄菟郡,耗时日久。
暂且不论这些,陈宫仍不明白曹操攻打玄菟国意欲何为。
但曹操铁了心要打,即便攻破辽西第一关海阳城,又能如何?
占一城而裹足不前?曹操总不至于昏聩至此,必会继续进犯。
陈宫只能推测:曹操与袁绍同样误判玄菟守备空虚,以为可趁虚而入。
(
玄菟境内的赤血军主力除却留守城池的千余人,其余十万精锐皆由太史慈与关羽统率。然而毗邻的玄菟郡尚存十万归降的幽州士卒,扶余等边郡更驻扎着十余万蓝星军。
曹操统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无论其意图是演练兵马抑或**挑衅,玄菟防线固若金汤。纵使敌军侥幸攻破海阳城隘,只需保全云长性命便无大碍。此虑虽为万全之策,但昔日曾执掌赤血军的陈宫深谙其战力——当年经略辽东属国与辽西郡时,他亲眼见证过刘玄以水晶秘法淬炼出的强兵,寻常部队实难撄其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