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解决掷弹筒榴弹引信问题(1/2)
盛夏的午后,热浪蒸腾,太行山脉的群峰被一层闷热的雾气笼罩。突然间,乌云翻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倾盆般砸落,山间溪流迅速涨水,泥浆顺着山坡奔涌而下。在军工车间低洼的组装区,雨水顺着屋顶的缝隙滴落,溅在金属零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李铮正和徐小眼蹲在一批即将发往前线的掷弹筒旁,仔细检查着发射机构的灵敏度。两人浑身已被汗水浸透,却浑然不觉。就在这时,通信兵浑身湿透地冲进车间,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手中紧攥着一份用油纸包裹的加急电报。
“李主任,三营急电!”通信兵喘着粗气,声音因急促而有些颤抖,“昨天在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中,我营使用了咱们生产的掷弹筒榴弹,结果出现了大量哑弹!大约每二十发就有一发不响,总共五发未爆!有战士冲上去排查时被敌方火力击中……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弹药,更直接威胁到了战友的生命安全!”
李铮接过电报,指尖微微发紧。他迅速扫过内容,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哑弹率高达5%,这远远超出了他们此前的质量标准。他猛地站起身,雨水从屋檐滴落,打湿了他的肩头,却比不上他内心的寒意。他立刻转身,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马上召集陈婉儿、吴天浩、徐小眼,紧急开会!问题出在引信,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原因,解决它!”
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几乎凝固。李铮将电报拍在桌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生产的每一发弹药,都关系着前线战士的生死。哑弹不是小问题,它是埋在战友脚下的定时炸弹。我们必须查清楚,为什么好好的榴弹,会突然变成‘哑巴’!”
陈婉儿坐在桌旁,双手紧握,指节发白。作为弹药组的负责人,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深吸一口气,声音略带沙哑:“我怀疑是引信出了问题。最近连续下雨,空气湿度极高,而我们的引信内部填充的是黑火药,极易吸潮。一旦火药受潮,就无法正常引爆,导致哑弹。”
吴天浩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反射出一道冷光:“陈姐说得有道理。引信是榴弹的‘心脏’,哪怕一粒火药受潮,整个引信就废了。我建议立刻对库存榴弹进行抽样检测,重点检查引信密封性,并模拟潮湿环境做加速老化试验。”
徐小眼也补充道:“运输途中也可能出问题。最近山路泥泞,弹药箱虽有油布覆盖,但难免渗水。如果引信口密封不严,湿气和雨水很容易侵入。”
会议结束,众人立刻分头行动。陈婉儿带领弹药组的女工们从三个批次的库存中随机抽取了100枚榴弹,逐一拆解引信。她们用镊子小心取出引信管,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火药状态。结果显示,有5枚引信内的黑火药出现结块、发霉现象,明显受潮,与前线反馈的哑弹率完全吻合。
“果然是受潮导致的!”陈婉儿将一枚受潮引信高高举起,声音坚定,“我们之前的密封方式太简单了——只用一层油纸和胶水封住引信口,看似严密,实则经不起潮湿环境考验。雨水、湿气都能慢慢渗透进去。必须改进!”
第二天清晨,改进方案研讨会在车间会议室召开。窗外雨势渐小,但众人的心情依旧沉重。吴天浩拿出一张手绘图纸:“我建议采用蜡封工艺。蜂蜡熔点低,流动性好,冷却后能形成致密的防水层。我们车间就有蜂蜡原料,成本低,操作也简单。”
陈婉儿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蜂蜡加热后成液态,蘸在引信口上,能自动填满缝隙,冷却后形成坚硬密封层,既防水又不妨碍击发。而且根据地养蜂户多,原料供应不成问题。”
李铮点头赞同:“方案可行,但必须严格控制蜡层厚度。太厚会影响击针穿透,太薄则密封不严。我们要做实验,找到最佳参数。另外,必须进行实战模拟测试,确保改进后的榴弹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可靠引爆。”
方案确定后,陈婉儿立刻带领女工们投入试验。她们在车间一角架起铁锅,放入蜂蜡,用文火缓缓加热。待蜂蜡完全融化成金黄色的液体后,她们用镊子夹住榴弹,引信口朝下,轻轻蘸入蜡液,再迅速提起,让多余的蜡液滴落。随后将榴弹倒置在竹架上,让蜡层自然冷却凝固。
为验证效果,她们将10枚蜡封榴弹与10枚未封榴弹一同放入潮湿的地下室,模拟前线储存环境。三天后检查,未封榴弹中有2枚引信明显受潮,而蜡封榴弹全部干燥如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