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火锻山河 > 第238章 李铮与吴博士探讨火炮研发

第238章 李铮与吴博士探讨火炮研发(1/1)

目录

初秋的夜晚,太行山脉的夜空格外清澈,繁星如碎银洒落天幕,一弯清冷的月牙悬于山巅,将银辉轻柔地铺在军工车间的院子里。院中几盏油灯摇曳,映照出忙碌一日后略显疲惫的身影。石桌旁,李铮与吴天浩相对而坐,粗瓷碗中热茶升腾着白雾,茶香混着铁屑与火药的气息,在凉风中淡淡弥漫。两人一边啜饮,一边低声交谈,话题始终围绕着车间的生产进度与前线战况。

“吴师傅,”李铮轻轻吹了吹茶面,目光灼灼,“近来咱们车间的轻机枪日产量已突破三十挺,掷弹筒也实现了标准化装配,良品率稳定在九成以上。前线来信说,轻火力支援效果显着,小股日军再不敢轻易推进。可我夜里常想,这些终究是近战利器,面对敌人的钢筋水泥碉堡、铁皮装甲车,咱们还是太吃亏了。”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坚定,“我在想——咱们能不能,搞一款75步兵炮?”

吴天浩闻言,缓缓放下茶碗,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仿佛被这提议点燃了久藏心底的火种。但很快,那光芒又黯淡下来,他叹了口气:“李主任,你这想法,我何尝没想过?75步兵炮,炮身轻便,可用骡马牵引,拆解后甚至能由人力搬运,正适合咱们太行山的羊肠小道。打碉堡、轰装甲、支援步兵冲锋,样样都行。可……研发火炮,不是造几支枪、几具掷弹筒能比的。咱们现在的家底,差得太远。”

“差在哪儿?”李铮身体前倾,语气急切,“是技术卡脖子,还是材料跟不上?”

吴天浩伸出手指,一一细数:“首先是技术。火炮的核心是炮管,必须高精度深孔加工,内壁要镗出笔直的膛线。这需要深孔钻床和专用膛线机,咱们现在只有几台老式皮带车床,连炮管毛坯都车不圆,更别说刻膛线了。还有炮架,要承受发射时数吨的后坐力,结构复杂,受力精确,差一丝都会炸膛。咱们连一张像样的火炮设计图都没有,全靠摸索,风险太大。”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其次是材料。炮管钢材必须高强度、高韧性,耐高压、耐高温。咱们现在用的是自炼粗钢,虽经反复锻打和热处理,勉强能做枪管,但火炮发射时膛压高达数千大气压,这种钢撑不住,极易开裂甚至爆炸。还有炮弹——高爆弹需要稳定猛炸药,引信要精准延时,咱们的黑火药威力不足,引信全靠土法装配,误差大,哑火率高。”

李铮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碗沿。他知道吴天浩说的每一句都是实情。车间的设备简陋,原料匮乏,技术人才也屈指可数。可一想到前线战士用血肉之躯去炸碉堡,用集束手榴弹去挡坦克,他的心就像被火灼烧。

“可我们不能等!”他忽然抬头,眼中燃起火焰,“条件不成熟,我们就创造条件。技术没有,我们就学;资料没有,我们就收集;设备没有,我们就自己造!吴师傅,我提议——先成立一个火炮研发筹备小组,不求马上出炮,但求先攒下家底。你觉得如何?”

吴天浩一怔,随即眼中泛起光彩:“这主意好!我们可以先收集75步兵炮的国内外技术资料,哪怕是碎片也好。组织徐小眼、王铁锤这些骨干,系统学习火炮原理、材料力学、加工工艺。同时,继续优化炼钢流程,尝试合金化,为将来打基础。哪怕十年磨一剑,也值得!”

“好!”李铮一拍石桌,站起身来,“我立刻向总部发电,申请技术资料支持。你马上召集骨干,成立筹备小组,挂上‘火炮研发筹备组’的牌子,明日起就干起来!”

从那天起,李铮接连向总部发送三封加急电报,详细说明研发75步兵炮的战略意义与当前困境,恳请调拨相关技术文献。总部高度重视,虽因战时封锁无法提供完整图纸,但仍从缴获的日军资料与苏联援助档案中,整理出一批珍贵文件:包括75步兵炮的性能参数、炮管膛压曲线、部分零件加工工艺、以及驻退机结构示意图等,由交通员冒死穿越封锁线,于十日后送达太行山。

吴天浩接过那几页泛黄的纸张,双手微微颤抖。他立刻召集徐小眼、王铁锤、赵大柱等十余名技术骨干,在车间角落腾出一间密室,挂上地图与参数表,正式成立“火炮研发筹备小组”。每晚收工后,众人便聚在此处,就着油灯,逐字研读资料,用算盘计算膛压,用尺规绘制草图。

“你们看,”吴天浩指着一张数据表,“75步兵炮炮管长1.1米,24条右旋膛线,缠距为15倍口径。这意味着炮弹出膛时转速极高,飞行稳定,射程可达6000米。但要加工这种膛线,必须有精密膛线机——咱们没有,只能自己造。”

徐小眼皱眉沉思:“现有车床精度不够,但我们可以加装导轨,改用硬质合金刀具,再设计一套螺旋进给装置,试试看能不能切出膛线。我已画了草图,准备用旧汽车发动机改装动力系统。”

王铁锤则盯着材料页:“炮架要用锰钢,咱们现在炼的是碳素钢。但我试过在钢水中加入少量锰矿和硅铁,锻打后硬度明显提升。虽然没有化验设备,但可以通过打样、试锻、对比断裂面,慢慢摸索最佳配比。我已经记了三本试验日志。”

众人围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激烈争论着。有人提出用旧铁轨熔铸炮管毛坯,有人建议仿制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驻退结构,还有人提议向根据地其他兵工厂借调车工师傅。虽然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此后一个月,筹备小组先后走访了晋察冀根据地的五家军工车间,参观了他们的炼钢炉、水压机与精密车床。在一家位于五台山的兵工厂,他们结识了一位曾在上海兵工厂工作过的老师傅,对方提供了宝贵的膛线加工经验,并亲手绘制了一套简易膛线机的设计图。

回到车间后,众人立即动手。王铁锤带领炼钢组建起一座新型反射炉,尝试分层加料、控温冶炼;徐小眼则带着钳工班,用报废的汽车后桥改装出一台简易深孔钻床,经过三次失败后,终于在一根钢管内镗出笔直的深孔。

夜深人静时,李铮常独自来到那间密室。墙上已贴满手绘图纸、数据表格与进度计划。他看着吴天浩用红笔圈出的“第一步:一年内炼出合格炮钢”,轻轻点头。他知道,这条路漫长而艰险,但火种已经点燃。

月光依旧静静洒在院子里,石桌上,那两碗茶早已凉透,但茶香未散。李铮与吴天浩并肩而立,望着车间里依旧亮着的灯火,彼此无言,却心照不宣。

他们知道,第一门属于太行山的火炮,或许还要很久才能诞生。但今天,他们已迈出了第一步——从无到有,从梦想到行动。终有一日,那声轰鸣将响彻太行,震碎敌人的碉堡,也照亮民族的前路。

在不远的将来,当第一门75步兵炮在山岭间发出怒吼,人们会记得:那炮火的源头,始于一个初秋的夜晚,两碗热茶,和一群不甘屈服的匠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