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气运初感(2/2)
那原本略显沉郁、内敛的志气光华,此刻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与生机,光芒流转,竟在其头顶上方隐隐形成了一团淡金色的、温暖而祥和的光晕。这光晕并不耀眼夺目,却充满了一种蓬勃向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力量,仿佛初升的朝阳,驱散阴霾,带来希望。
更奇妙的是,这团淡金色的气运光晕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如同水波般缓缓扩散开来,柔和地笼罩着整个誓师队伍。使得军阵上空原本凝聚的、冰冷刺骨的肃杀之气中,多了一份浩然磅礴的正气。在这金光笼罩之下,每一个士兵都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心中的些许恐惧和犹豫仿佛被涤荡一空,只剩下满腔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这便是……气运么?”李寻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低声自语,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感觉到,在这淡金色光晕的笼罩下,自己体内因为长期感应魔气而潜藏的一丝阴冷躁动,竟也奇迹般地平复了许多,心神一片澄澈安宁。这种感受,与他独自修炼时的清净截然不同,是一种融入集体、信念共鸣后的宏大宁静。
一旁的杨敏,双眸之中亦有清光流转,正是杨家秘传的阴阳眼。她同样观察着这玄妙的一幕,听到李寻的低语,轻声道:“人心所向,信念汇聚,便可引动冥冥中的天地正气,此即为‘气运’之雏形。祖将军心怀忠义,志在恢复,其心至诚,故能成为此等正向气运汇聚的载体与核心。此气虽初生微弱,却能一定程度上抵御邪祟魔气的侵蚀,鼓舞士气,凝练军魂,甚至……在关键时刻,影响战局的天平走向。”她的语气中,也带着一丝惊叹,显然,如此直观地看到气运汇聚的景象,对她而言亦是罕有的体验。
誓师完毕,大军开拔,如一股钢铁洪流,向着颍川方向席卷而去。李寻和杨敏作为客卿,随军行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应对可能出现的、超越普通军队范畴的威胁,尤其是那名可能被魔气侵蚀的胡人将领。
战斗在颍水之畔的一片开阔地打响。胡人骑兵果然悍勇,依仗其来去如风的机动性和精准的箭术,试图冲散晋军的阵型。然而,此时的北伐军士气正盛,在祖逖的巧妙指挥下,步卒结阵如山,长枪如林,死死抵住胡骑的冲击,而newlyied的黑石坞悍卒们,则在赵魁的带领下,发挥其个人勇武,如同尖刀般插入胡人骑兵的薄弱环节。
李寻身处军中,乾坤眼始终保持着开启状态。他能清晰地“看”到,那淡金色的军队气运,随着晋军的推进而缓缓流动、扩张。当气运笼罩己方士卒时,士兵们眼神更加锐利,动作更加协调,力量仿佛也增强了几分。而当这淡金色的气运边缘触及到胡人军队时,对方阵营中那些散逸的、灰黑色的、带着混乱与暴戾气息的微弱魔气,仿佛冰雪遇到了烈阳,瞬间变得滞涩、黯淡,甚至开始消散。那些受魔气影响最深的胡人先锋,冲锋的势头明显一滞,眼中的血色狂乱也消退了些许,露出了本能的一丝畏惧。
此消彼长之下,晋军越战越勇。祖逖亲临前线,他那凝聚了全军气运的身影到哪里,哪里的士兵就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仿佛他本人就是一面移动的胜利旗帜。
最终,经过半日的鏖战,晋军大获全胜。胡人偏师被彻底击溃,主将也在乱军之中,被数名晋军悍卒围攻,虽依仗魔气带来的悍勇负隅顽抗,终究难逃被格杀的命运。其尸身上残留的魔气,在李寻的感应中,也随着宿主死亡和气运的持续压制而迅速消散。
捷报传回后方,军心民心为之大振。颍川部分失地被收复,更多的坞堡和流民势力看到了北伐军的实力与决心,归附者络绎不绝。
战后,夕阳如血,将战场染上一层悲壮的金红。士兵们默默地打扫着战场,收殓同袍的遗体,收缴敌人的旗帜和兵器。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李寻独自立于一处稍高的土坡上,俯瞰着这片刚刚经历生死搏杀的战场。他的心中感慨万千,远非言语所能形容。今日,他亲身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个人武勇、甚至超越寻常道术的宏大力量。这股力量,源于万千人共同的信念与意志,它无形无质,却又真实不虚,能够涤荡魔气,鼓舞人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实的走向。
“若能以此浩然气运,涤荡天下魔氛,廓清寰宇,或许……这人间真的还有希望。”他的心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升起了这样一丝充满光明的希望。这希望,不同于他独自修救济天下时的茫然,而是扎根于现实,与亿万生灵的命运紧密相连。
然而,他的理智也清楚地告诉他,眼下凝聚在祖逖和北伐军身上的这股气运,还太过于微弱。它如同风中残烛,看似明亮,却随时可能被更强的外力扑灭。它需要小心地呵护,需要更多的“人心所向”来滋养,更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稳定且方向正确的“载体”。祖逖将军,是目前看来最合适的载体,但他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朝堂的猜忌、胡人的反扑、内部的不谐……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让这初生的气运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