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她没拆的快递(1/2)
林野的手指停在那牛皮纸包裹的边缘,像被一道无形的电流击中,又缓缓收回。
它安静地躺在信箱最深处,边角磨损得厉害,像是被人反复拿起、放下,犹豫了无数次才终于寄出。
寄件人写着“周慧敏”,收件人是“林野收”——不是“女儿”,也不是“亲爱的”,只是一个冷而准确的名字,仿佛怕多写一个字都会越界。
她没拆,只是将它抱回公寓,放在玄关鞋柜的顶端,与那些未读的信件、未接的来电记录并列成一排,像一组沉默的展品,标记着某种尚未命名的关系。
心口的荆棘纹身微微发烫。
不是刺痛,也不是溃烂时的灼烧感,而是一种低频的、持续的震颤,像暴雨前压在胸口的闷雷。
她知道那是情绪的余波——周慧敏寄来的不止是一本书,而是二十年来第一次主动伸出的触角,笨拙、颤抖,却真实存在。
可她不敢碰。
她怕打开之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更怕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太多她还承受不了的东西。
江予安没问。
他从不会直接触碰她的伤口,哪怕它们已经结痂、脱落,露出底下新生的肉色。
他只是在某个深夜煮姜茶时,忽然说:“我母亲去世前,给我寄过一条围巾。”
林野抬眼看他。
窗外雨声淅沥,灯光落在他侧脸,映出一道淡淡的影子。
“我没拆。”他轻轻搅动杯中的红糖,“三年。直到整理遗物那天才打开。”
他顿了顿,声音很轻:“里面夹着一张电影票——《天堂电影院》。是我们最后一次一起看的。”
林野握着杯子的手收紧了些。
“我不拆,不是因为恨。”他抬眸看她,“是怕一旦拆开,最后一丝联结就断了。好像只要它还封着,她就还能再寄一次,我还‘能收’这件事本身,就成了我们之间最后的对话。”
林野怔住。
原来有些包裹,从来不是为了传递内容。
它是信号塔,在荒原上孤独闪烁:我还在这里。
你若愿意,仍可回应。
那一夜她睡得很浅,梦里全是纸页翻动的声音。
第二天清晨,她坐在书桌前整理读者投稿,邮箱弹出一条新消息——语音留言,来自一个陌生号码。
点开后,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带着鼻音,克制又疲惫:“林老师……我妈妈每天早上六点零七分准时发‘早安’,风雨无阻。可我们三年没说过一句话了。我不回,但她一直发。”
停顿了几秒,女孩苦笑了一下:“有时候我觉得,她不是在问候我,是在确认我还活着。”
林野闭上眼,指尖无意识抚上心口。
那道荆棘纹身再次发热,却不压迫,反而像被什么轻轻拨动了一下,发出一声微弱的共鸣。
她想起鞋柜上的包裹,想起周慧敏摩挲《歪读》封面的手,想起发布会那天,母亲站在路灯下,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像一根不肯倒下的桩。
有些爱,早已失语。
但仍在坚持发声的方式。
当晚,城市陷入低鸣般的寂静。
江予安去值夜班,她独自坐在客厅,灯光昏黄,空气里浮着旧书和木柜的气息。
她起身,走到玄关,仰头看着那个牛皮纸包裹——它在那里待了整整三天,像一块悬而未决的石头。
她取下它,指尖划过胶带边缘,动作缓慢得近乎虔诚。
剪刀轻轻划开封口,纸屑飘落。
里面没有信,没有贺卡,只有一本全新的《歪读》,封面是她亲自设计的暗红色裂痕图案,书名用烫金小字嵌在中央,像一道愈合的伤疤。
她翻动书页,纸张沙沙作响。
突然,目光停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