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416章 她没拆的快递

第416章 她没拆的快递(2/2)

目录

书脊内侧贴着一张极小的便利贴,几乎难以察觉。

上面只有一行字,笔迹工整得近乎拘谨:

第37页,折了角。

林野翻到第37页时,窗外正飘着一层薄雾,晨光像被水浸过一般朦胧地洒在书页上。

《不会说话的人》——这章她写的是父亲林国栋,那个总躲在阳台抽烟、把烟头藏进钓鱼竿空心杆里的男人。

他曾用沉默对抗周慧敏的咆哮,也用沉默放任林野在风暴中心独自颤抖。

而此刻,那被折起的一角轻轻翘着,像一只迟来的手,终于触到了她的肩。

她没哭,也没急着打电话或发信息。

只是坐在地毯上,背靠着沙发腿,指尖一遍遍抚过那行小字:“第37页,折了角。”

母亲从不曾读懂她的书,甚至可能从未完整读完任何一章。

可她却偏偏选了这一篇,仿佛冥冥中听见了女儿埋藏在文字底下的低语:爸爸不是懦弱,他只是也不会说话。

心口的荆棘纹身忽然传来一阵温热,不再是压迫性的疼痛,也不是溃烂时的灼烧,而是一种近乎柔软的暖意,像是冻僵的血管里终于流回了血。

她闭上眼,看见童年那个雨夜——父亲蹲在厨房洗鱼,刀锋划破指腹也不吭声;她想帮他包扎,却被周慧敏一把拉开:“别烦你爸,他心里有数!”

原来他心里真的有数。只是没人愿意听他说。

她起身走到书房,从抽屉深处取出那把金线缠柄的刻刀。

刀身小巧,是江予安送她的生日礼物,说是博物馆修复古籍用的工具改良款,“能刻最细的字,也能留下最深的痕”。

她曾用它在初稿边缘剜去过于直白的控诉,也曾试图割开自己手腕上的旧疤——后来被江予安收走,直到三个月前才悄悄还给她,附了一张纸条:“你可以选择让它成为武器,也可以让它成为语言。”

此刻,她将刀尖轻抵纸面,在“父亲把最后一根烟塞进竿尾”那句旁的空白处,缓缓刻下一行小字:

“爸,我看见了。”

每一笔都极浅,却极稳。

没有愤怒,也没有讨好,只有一种迟来二十年的确认。

她不知道林国栋是否会看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读懂她的字迹,但她必须写下——不是为了他回应,而是为了让自己真正走出“无人听见”的牢笼。

刻完后,她凝视良久,然后合上书,走向书房角落那只陶罐柜。

那是江予安搬进来时亲手钉的,三层木架,错落有致。

最上层一直空着,他曾说:“等你想放什么进去的时候,自然会知道。”

现在她知道了。

她把《歪读》放进那个位置,书脊朝外,像一座微型纪念碑。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封面上那道暗红裂痕上,竟泛出一丝金光。

她望着那空位旁预留的空间,忽然觉得,或许有一天,这里还能放下更多——一本父亲的手写日记,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甚至……一封不必寄出的信。

同一时刻,周慧敏坐在客厅的小方桌前,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已签收”三个字,手指微微发抖。

她没敢打电话,也没奢望回复。

凌晨四点,她已熬好一锅粥,抄了一份菜谱:“辣油青菜,油多放一勺。”这是林野小时候唯一主动夹过两次的菜。

她将纸条夹进新买的《歪读》,再次寄出。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公寓里,林野站在厨房,手中握着那本刚拆封的新书,目光落在附页的菜谱上。

心口的荆棘纹身又一次发热,这一次,像是一束光照进了长久封闭的地窖。

她不知道,在书房的墙上,江予安已在昨夜悄悄钉上一块新展板。

黑檀木框,米白底纸,标题用钢笔写着:

“那些没拆的快递,也是家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