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421章 她没烧那锅红烧肉

第421章 她没烧那锅红烧肉(1/2)

目录

林野盯着手机屏幕,久久没有移开视线。

江予安发来的那张照片像一枚钉子,把她钉在了展厅的旧木椅上。

暮色从落地窗漫进来,染得稿纸边缘泛出铁锈般的红。

她指尖轻轻滑过相片——潮湿的老街,青石板映着雨后微光,镜头对准一家不起眼的酱菜摊。

摊前站着一个女人,背影佝偻,围裙斑驳,正往坛子里舀酱。

那件藏蓝外套,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子洗得微微泛白,是周慧敏穿了二十年的那一件。

林野记得它挂在老宅玄关的样子,常年不换,像一道沉默的结界,隔开里外两个世界。

她放大图片,目光落在女人的手上——指节粗大,虎口有陈年烫伤留下的疤痕,动作却很稳。

一勺、两勺,甜面酱被仔细地装进塑料袋。

她没有讨价还价,也没有挑剔酱色深浅,只是接过袋子,拎着走了。

背影消失在巷口时,夕阳正好斜切过屋檐,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孤零零地贴在地上,像一段被遗忘的标点。

林野忽然觉得心口一热。

荆棘纹身微微发烫,不是那种熟悉的、尖锐刺入骨髓的痛,而是一种陌生的灼感,缓慢地从皮肤底下渗出来,像是那些盘踞多年的铁刺正在松动。

她闭上眼,感知如细流般顺着神经蔓延——她“看”到了。

不是看见母亲的脸,而是感知到那一刻的情绪波动:没有控制欲的紧绷,没有“你必须怎样”的压迫,甚至连惯常的焦虑都淡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笨拙的克制,像一个人在练习走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踩碎什么。

她在练习“不为控制而行动”。

这个念头让林野呼吸一滞。

她想起童年无数次厨房里的争执,红烧肉焦了半锅,周慧敏摔碗骂人:“你爸就爱吃糊的!你们一个个都在气我!”那时她缩在餐桌角落,手心全是冷汗,荆棘纹身刺得她几乎站不稳。

可今天,那口锅没摔,那句话也没说出口。

她反复点开语音,六秒,再听一遍。

油锅滋响,糖粒在高温下噼啪炸开,炒出焦香;锅铲轻刮锅底,节奏平稳;最后“咔”一声关火,一切归于安静。

背景里没有斥责,没有摔碗,也没有那句重复了二十多年的抱怨。

她听了七遍,直到耳膜发麻,才终于确认——这六秒钟里,什么都没发生,却又像发生了所有的事。

她没回消息,只是打开手稿,在《光从裂缝来》第三章末尾空白处,用铅笔写下一句批注:

“原来,沉默也能是种回应。”

字迹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三天后,社区档案馆寄来一张活动通知:“家庭味道复刻日”,邀请居民带来童年记忆中的菜谱,现场烹饪,共同复刻城市味觉记忆。

报名表附在邮件末尾,已勾选“林野·《光从裂缝来》作者”,提交人签名栏空着,但备注页夹着一张便签。

她认得那字迹。

“你说过,你妈唯一没考砸的事,就是烧红烧肉。”

林野攥着便签站在厨房,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纸角。

窗外天光灰蒙,云层低垂,像一块浸了水的旧棉布。

她突然转身拉开橱柜最底层的抽屉,翻出那个生锈的铁盒——小学时用来藏糖纸和同学信的盒子,早已蒙尘多年。

掀开盖子,一股陈年的纸味混着铁锈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散落着几枚褪色的玻璃弹珠、一张运动会奖状、还有那本被烧毁前撕下的一角日记纸。

她拨开杂物,指尖触到一张泛黄的卡片。

《林家周氏红烧肉秘方》。

油渍斑驳,边角卷曲,墨迹晕染,显然是抄自某本旧菜谱。

正面是工整的步骤:五花肉焯水去腥,冰糖炒糖色,老抽提香,小火慢炖两小时……背面却是另一番光景。

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墨水已经褪成淡蓝:

“妈妈的味道”

那是她八岁时写的,写完偷偷塞进铁盒,生怕被发现。

后来有一次发烧说胡话,梦里喊“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第二天餐桌上真摆了一碗——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她吃得眼泪直流,周慧敏却冷冷道:“哭什么?又不是多稀罕的东西。”

可她知道,那一锅肉,是母亲凌晨四点起床准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