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58章 你们捂住耳朵,可心跳吵得要命

第58章 你们捂住耳朵,可心跳吵得要命(1/2)

目录

春社祭典前三日,京城上空阴云压城。

礼部一纸禁令贴满各坊巷口:即日起,一切民间集会、乐舞宴游皆停,违者以“聚众惑民”论处。

巡防营沿街张贴朱批告示,刀鞘拍地声惊得孩童躲进屋檐下。

百姓噤声,坊市冷清,连卖糖人的老翁都收了担子,低声嘀咕:“往年春社赛灯、踏歌都不禁,今年这是怎么了?”

但七王府后园深处,谢云澜却收到了一条密令。

她展开素笺,只有短短五个字:“照常排练,不发声。”

指尖一顿。

她抬眼望向苏锦黎——那女子正立于梅树之下,披着半旧的墨色斗篷,神情平静如井水无波。

风掠过她的发梢,未乱一丝。

“王妃是想……用‘无声’来传声?”谢云澜轻问。

苏锦黎点头,“声音被堵,就让身体说话。律动不会写诗,可人心记得节奏。”

谢云澜明白了。

她转身离去时脚步极轻,像怕惊扰一场正在成形的风暴。

当夜,十二乐坊灯火未熄。

乐姬们依例换上练功服,步入练功房。

琴师调弦,鼓手握槌,却无人奏响。

谢云澜站在前方,双手缓缓抬起,划出第一个节拍——掌心向下,三指微屈,停顿两息,再落。

这是她们新学的手语谱。

脚尖点地,模拟鼓点;手臂摆动,对应旋律起伏。

一个动作代表一句诗,一段舞步暗藏一段赦令文字。

她们不再靠耳听,而是用心记,用身刻。

起初生涩,后来流畅。

有人流泪,有人笑,更多人沉默地一遍遍重复。

第三日午后,朱雀大街忽然静了下来。

不是因官差巡逻,也不是突发灾祸。

而是街心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少女,身穿素裙,赤足而立。

她双手平举,缓缓落下,脚步三步一停,掌心贴地,仿佛在倾听什么。

一人驻足观看。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十个人模仿她,百人跟进。

有挑担的农夫放下扁担,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蹲下身来,连街头乞儿也学着比划。

整条长街陷入诡异的寂静。

没有口号,没有旗帜,甚至没有人交谈。

数百人同时踩着相同的节奏,手掌一次次贴向大地,像是在确认某种深埋地底的脉搏。

巡防营火速赶来,统领骑马而来,厉声喝问:“谁带头?聚众成群,意欲何为!”

无人回答。

他们只是继续跳,继续停,继续贴地而听。

统领怒极拔刀,刀锋划破空气,“你们这是做什么!说!”

一名老者缓缓抬头,眼神清明:“我们在听。”

“听什么?!”

“听京城的心跳。”老者说完,又低下头去,手掌贴地,纹丝不动。

统领愣住。

他环顾四周——这些人衣衫各异,身份不同,却动作一致,神情肃穆。

他们没喊反诗,没举叛旗,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

他挥刀难下,最终只能下令围而不捕,上报刑部请示。

与此同时,大理寺评事沈砚舟正策马出城。

他打着巡查京畿仓廪的名义,实则绕道前往城郊七位致仕老臣的隐居宅邸。

这些人曾任职先帝朝中枢,如今退居林下,不问政事已久。

沈砚舟不谈时局,不议新政,只问一句:“诸公可还记得贞元二十年三月初七,宫中是否有诏下达?”

多数人摇头,称年久遗忘。

唯三位神色骤变。

其中一位曾任中书舍人,颤声问道:“你怎么知道那天?”

沈砚舟从怀中取出一份摹本,铺于案上。

字迹古拙,行间紧凑,正是陶铃内壁所刻的赦令全文。

“此令内容涉及‘宽释民间诗议’,可次日便遭收回,对吗?”

老臣瞳孔一缩,“你从何处得来?这……这原稿从未署名,誊抄之后全部焚毁!”

沈砚舟低声道:“但它活下来了。有人背下了它,有人听见了它,有人把它刻进了土里,藏进了井底。”

另一位盲眼老学士伸出手,颤抖着抚上纸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