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74章 根扎在哪儿,殿就塌向哪边

第74章 根扎在哪儿,殿就塌向哪边(1/2)

目录

春闱放榜前夜,京中细雨连绵。

苏锦黎立于窗前,手中握着一封密报。

火光映在她脸上,明暗交错。

赵砚之终于动手了——他门下御史联名弹劾裴文昭“私藏先帝悖逆诏语,图谋动摇国本”,奏章已递入内阁,只待皇帝批红,便可查封修史院,牵连百人。

她早知道这一天会来。

那行“太子不堪继统,惟七郎性似朕少年时”的批语,如刀悬颈上,谁都看得出其分量。

压下,是掩耳盗铃;公开,又恐引发政潮。

可若任由旧党借题发挥,新政未起便将倾覆。

所以她没等。

三日前,她便召柳知秋入府,命其彻夜誊抄修史院所有敏感卷宗。

纸墨翻飞,灯火不熄。

最终成册三份,各自封缄。

第一份送往太学,交予三百师生共守。

学子们自发结阵,昼夜轮值,扬言“欲取此档,先踏我辈尸身”。

第二份藏于京郊义塾地窖,由老塾师亲自看管。

那是个聋哑老人,一生未娶,却收养了十七个战乱孤儿。

他知道的不多,但守得住。

第三份,最险。

由李承武亲率十名退役羽林老兵护送南下,经通州渡口,沿运河南行,目的地江南书院联盟。

那里远离朝堂,士林清流汇聚,尚有独立之风骨。

出发当夜,雨势转急。

通州码头黑影浮动,船只悄然离岸。

李承武站在船头,手按刀柄,目光扫过两岸。

他知道,追兵必至。

果然,子时刚过,五艘快艇破雾而来,旗号为巡河司,实则隶属赵砚之私党。

为首校尉高喝:“奉命查缉违禁文书,速速停舟受检!”

船内众人皆紧握兵器,只待一声令下。

李承武却抬手制止。

他缓缓抽出腰间一支旧笛,横于唇边,吹出一段低沉曲调——羽林巡夜调。

初时无声,唯有雨落河面。

紧接着,岸边一处草棚亮起一盏灯笼。

再一处,又一处。

十余艘泊岸民船相继点亮灯火,顺流排开,宛如星河倒挂。

船上百姓无言,却齐声哼唱起来,调子与笛音相合,苍凉雄浑,回荡水天之间。

追兵呆立舟中,面面相觑。

“这……这调子,不是羽林禁曲吗?怎么连打渔的都会?”

校尉喃喃,声音发颤。

李承武冷笑:“你们忘了?当年北疆雪夜,是谁替百姓挡了三日马匪?是羽林。谁在饥荒年开着军仓放粮?也是羽林。曲子从来不在宫里,在他们嘴里,在心里。”

火光映照下,小舟悄然滑入下游,消失在烟雨深处。

消息传回京城时,萧澈正在御前请旨巡视京畿水利。

他面色苍白,咳嗽几声,指尖微抖,一副病体难支模样。

皇帝皱眉,欲拒。

他却坚持:“儿臣虽弱,尚能走完一条河渠。”语气诚恳,不争不抢。

皇帝终允。

出城三十里,他“偶遇”程砚秋。

她正被地方官围堵于河道勘测点,泥靴沾满淤土,袖口撕裂,手中图纸被抢夺撕毁大半。

原来她查漕粮贪腐案,触犯了赵氏姻亲利益。

随行工部官员劝她退让。

萧澈却不发一言,只淡淡道:“既查不清,不如念段旧录醒醒神。”

随即命人当众宣读《贞元拾遗录》节选:“某年春,某官以治水为名征粮三千石,实筑私园一座,藏金玉无数,百姓饿殍盈野。”

程砚秋猛然抬头。

她认得此案——主犯正是赵砚之舅父,当年因朝中有人,仅贬三级,如今仍享爵禄。

当晚,她以监察御史身份具本弹劾,附拾遗录原文、账册对照、证人口供,证据链完整无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