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01章 吹灯的人,最怕光

第101章 吹灯的人,最怕光(2/2)

目录

几日后,萧澈坐在书房,面前摊着那份蜡封残笺。

他看了很久,一句话也没说。

窗外晨光初透,照在他苍白的脸上。

他终于抬眼,看向立于阶下的苏锦黎。

“你说,这天下最怕的是什么?”

她答:“不是黑暗,是明知有光,却不敢相信。”

他轻轻点头,喉间又泛起一阵闷咳。良久,他低声道:

“那就立个规矩吧。”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钉入大地。

“不问人心,只建制度。让以后的人,不必再靠一个疯妇的记忆、一本禁书、一块陶片,去拼凑真相。”萧澈没有杀周怀安。

他甚至没有将那份蜡封残笺公之于众。

朝臣等在宫门外,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彻查内侍省,可等来的却是七皇子亲拟的《光政十二条》草案,由苏锦黎执笔誊录,墨迹未干便送往各部院传阅。

“不诛心,只立制。”她落笔时,指尖微颤。

这六个字,是他们熬了三夜才定下的底线。

若追究到底,势必牵连太后,皇室尊严将碎于一旦;可若继续沉默,真相又会被新一轮的谎言掩埋。

唯有制度,能既承其痛,又避其乱。

第一条:自即日起,凡涉及皇嗣、遗诏、禁宫调动之事,须有三名以上非关联官员现场见证,并留影像副本存档于国史馆与太学院双处。

第二条:慈宁宫、乾清宫西侧偏殿等历次事变相关区域,每年开放十日,供学者勘验记录,所见所得不得讳饰。

第三条:设立“皇室行为公示台”,重大决策发布前,需在宫门悬榜三日,接受百官质询……

一条条写下去,像在黑暗中凿壁引光。

不是为了审判谁,而是为了让以后的人不必再跪着拼凑碎片。

萧澈亲自捧着条例去慈宁宫那日,天光尚浅。

老太后坐在窗前,手里捻着一串褪色的佛珠,听见脚步声也不抬头。

他双膝落地,声音平稳:“儿不愿争对错,只想让以后的孩子,不必再问‘火是谁点的’。”

风从半开的帘隙吹入,卷起案上一张黄纸角。

那是昨日太医院呈上的脉案——“神志渐涣,记忆如雾中行舟”。

但他没提,只静静等着。

良久,太后抬起手,从颈间解下一枚玉佩,轻轻放入他掌心。

玉色青白,边缘已有裂痕,内里却透出温润光泽。

正面刻着一个“贞”字,背面磨损难辨,唯有触手生温,似还带着先帝余息。

她没说话,只是合上了眼。

那一瞬,萧澈知道,她在以自己的方式认罪,也在交出权力。

三日后,记忆塔迎来前所未有的一次仪式。

工匠们在塔东面新砌了一堵陶墙,漆黑底色上嵌满碎陶片,拼成两个大字——“光始处”。

中央位置,是一枚金箔拓印的玉佩图案,下方镌刻一行小字:“此佩曾系龙颈,今照幽微。”

而紧挨其侧,是一段未曾署名的手书节选:

“……吾奉命守帷,亥时三刻启西帷。火起之后,闭宫门、断讯道,皆出于上意。然吾未阻,亦为共犯。三十年来,夜夜闻焦骨之声,醒即汗湿重衣……”

字迹苍老颤抖,却一笔不苟。

没有人说这是谁写的,但所有人都明白。

最令人震动的是塔顶的变化——原本空置的灯座,如今燃起一盏青铜长明灯。

灯油来自百姓自愿捐献,每户一勺,不分贵贱。

春雨初歇,檐角铃网轻摇,水珠滴落在铜盘上,叮咚如磬。

苏锦黎站在灯下,看着那火焰在微风中轻轻跃动,忽然觉得袖中一热。

她探手一摸,竟是那块最初刻着“火没灭”的原始陶片。

不知何时被人悄悄收回,又镀上了一层极薄的金,在暮色中泛着微光,宛如一颗新生的星。

她怔住。

这不是掩盖,也不是炫耀。

这是铭记——以光为证,而非以恨为继。

远处钟声响起,宫门方向传来一阵低语骚动。但她没有回头。

只觉心头某处沉灰复燃,不再是复仇的烈焰,而是某种更静、更深的东西,正在缓缓生长。

当晚,王府暗卫悄然回报:慈宁宫今晨清点旧物,焚毁三箱文书,其中一匣锁扣残留朱砂印痕,疑似“内侍省密档”。

苏锦黎听着,未语。

窗外,记忆塔的灯火依旧明亮。

可她忽然想起,白芷前日说过一句奇怪的话:“有些病,不是药能治的,是命在还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