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41章 谁家祖坟冒青烟

第141章 谁家祖坟冒青烟(2/2)

目录

安国公府门前车马齐备,彩缎铺道。

苏婉儿身着霞帔,头戴珠冠,站在台阶之上,笑意盈盈,仿佛已看到自己步入太庙、万众瞩目的模样。

可就在她扶轿之际——

远处街口忽然涌来黑压压人群。

数百乡民衣衫粗陋,手捧土产瓜果,泥鞋踏着湿石板,一路跪行而来。

祭祀当日,天色阴沉如墨,乌云低垂,仿佛随时要压塌整座皇城。

安国公府门前彩缎铺道,香炉焚烟,车马齐备。

苏婉儿身披霞帔,头戴七宝珠冠,在侍女簇拥下缓步而出。

她嘴角含笑,目光灼灼望着太庙方向——那是她梦中都曾踏足的圣地。

今日一祭,她将名动京华,成为太子党口中“开礼制先河”的贤女,更是七皇子妃最有力的竞争者。

可就在她扶轿将登之际——

远处街口忽然传来低沉的喧响。

起初只是脚步窸窣,接着是哭声、喊声,由远及近,如潮水般涌来。

黑压压的人群自城南而来,数百乡民衣衫褴褛,泥鞋沾土,手中捧着粗布包着的瓜果、腌菜、干粮,甚至还有破旧棉袄。

他们一路跪行,额头触地,口中齐声哭喊:

“求老王爷收下我们的供品!我们记得他给过的棉衣!”

“那年大雪封山,是他派人送炭到户,孩子才没冻死!”

“我家三口人饿得只剩一口气,是庆元王开仓放粮,救了命啊!”

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颤巍巍举起一本泛黄册子,声音嘶哑:“这是《仁政录》!三十年来,谁待百姓好,谁就是真王爷!”

那书册被高高托起,封面上五个大字赫然可见,笔力遒劲,正是民间抄传多日的《仁政录》——苏锦黎早在十日前便派心腹潜入庆元王旧封地,走访百村,搜集百姓感恩文书,汇编成册,并通过报馆、茶肆、说书人层层散播。

短短数日,慈郡王(即庆元王)体恤百姓的事迹已深入人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名老者拄拐上前,双手捧出一块焦黑破布,哽咽难言:“这是我儿子……战死前穿的袄子。王爷亲笔写了‘勿忘家国’四字,缝在里襟……如今,他坟头草都三尺高了,可朝廷连个追谥都没有!”

围观百姓无不动容,有人默默摘下帽子,有人低头拭泪。

苏婉儿脸色煞白,站在原地僵若木雕。

她精心准备的“德行事迹”——修桥捐银、赈粥施药,在这满是泥土与血泪的真实面前,显得如此轻飘可笑。

她想开口辩解,却发现喉咙发紧,一个字也吐不出。

“退下吧。”苏震霆低声命令,语气冷厉,却掩不住一丝慌乱。

苏婉儿咬唇退入内院,霞帔拖在地上,沾了尘泥也浑然不觉。

宫中旨意很快下达:今岁祈谷礼,改由庆元大王代行。

当那位须发皆白、身形佝偻的老王爷,在司礼官搀扶下登上祭坛,亲手点燃三炷清香时,奇迹发生了——

一道金光自厚重云层中骤然劈下,恰好落在老人身上,宛如天启。

四周百姓齐齐跪倒,呼声如雷:“天佑仁王!天佑仁王!”

谢云归立于人群之后,看着这一幕,轻轻摇头,低语道:“这一拜,不是拜神,是拜人心。”

偏殿之内,裴文昭握着玉佩的手指青筋暴起,下一瞬,玉碎落地。

他盯着窗外翻涌的乌云,眸底燃着怒火,一字一句从牙缝挤出:“苏锦黎……你真当我不敢动她的家人?”

夜深,西院灯未熄。

苏锦黎独坐窗前,正翻阅一份密报。

忽有暗卫无声现身,递上一封短笺。

她展开一看,眉头微蹙。

笺上只写一句:

“柳氏重金聘江湖术士入府,昨夜焚香设坛,口称‘冤魂索命’。”

风穿窗而入,烛火摇曳,映得她眼底一片幽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