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92章 他们烧不掉的,是刻在骨头里的名字

第192章 他们烧不掉的,是刻在骨头里的名字(1/2)

目录

清河屯的篝火未熄,消息已随商旅南下。

第三日清晨,天光微亮,霜气未散,邻县马家集的村口却早已聚满了人。

百余名农户肩扛竹竿、手牵草绳,沉默而坚定地站在那块刚从山里运来的青石前。

石头粗粝无字,像一张尚未开口的嘴,静静等待着被刻上名字与边界。

里正拄着拐杖匆匆赶来,脸色铁青:“你们这是作甚?碑还没立,界还没定,谁准你们自起章程?朝廷有律令,丈田归官府,百姓不得私动!”

人群里一阵骚动,随即安静下来。

一个年轻后生站了出来,是里正的儿子马三郎,曾在京中做学徒,读过几本新政小册子。

他直视父亲双眼,声音不大,却字字砸地:“爹,你当年被夺走的东洼地,还想不想要回来?那年你跪在县衙门口三天,换来的是一纸‘地形变更’的批文。可你知道吗?那地根本没变,只是被人画进了崔家庄的图册里。”

里正张了张嘴,老脸涨红,终究说不出话。

人群沸腾了。

“我们自己量!”

“自家的地,自己记!”

“等官府?等二十年都等不来公道!”

呼声如潮,推举出五名德高望重的老农为“民丈代表”,当场割掌血书盟约,持工具进山勘界。

有人用步弓测距,有人以桑枝比长,更有老人闭眼指界:“这棵老松底下,是我爷爷埋界碑的地方……”

就在这时,裴文昭到了。

他原是奉命来马家集讲学,宣讲《田政新解》,马车刚停稳,便见村口人群涌动,石碑巍然。

他怔住片刻,转身对随从道:“今日课题改了。”

午时,晒谷场上摆开案桌,裴文昭立于其上,朗声道:“今日之丈,非奉王命,乃还天理!”

台下鸦雀无声。

“土地不语,却养活万民;官册虽存,未必载得真相。今百姓自发量田、立碑、记名,不是违律,而是补法之缺;不是抗上,而是守身家之本。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若王土之上,百姓连自己种的是哪一块都说不清——那这天下,还算谁的?”

他说完,从袖中取出一卷黄麻布,正是清河屯那份《实测总册》的抄本,高高举起:“此册无印无章,却比户部档案更真。因为它写的是人心。”

台下有人落泪,有人高呼,更多人默默记下他教的《田亩登记七条》。

与此同时,京城王府书房内,苏锦黎正翻阅各地急报。

她指尖轻点桌面,一份份奏折摊开如蝶翅:江南“桑亩”成规,浙西“梯层计法”推行,岭南“禾围制”入册,北方村落接连立碑……民间自丈之势,已如野火燎原。

赵九龄立于阶下,低声禀报:“已有十四个县出现‘无字碑’,百姓誓待丈毕再刻名。另有三地妇人结社,请愿女子耕田亦应入籍。”

苏锦黎抬眸:“谢兰舟那边如何?”

“昨夜已发起‘千人手印联署’,京畿三百二十七名女工按红印于请愿书上,今日便会递入监察院。陆知微大人也已准备上奏。”

她微微颔首,提笔写下一道令:“调铜尺五十把、标准绳具百套,以‘民间互助物资’名义送往十县学。附信一句——不必强求统一,只求真实。”

笔锋一顿,又添一句:“告诉谢兰舟,手印联署之后,办一期《女人不说的话》读书会,请几位识字的村妇来讲她们祖母辈如何守地、护产、藏契。”

赵九龄领命欲退,却被她叫住:“河北那边,最近可有动静?”

“五姓盟近日闭门议事频繁,崔氏祖祠昨夜燃了通宵烛火,守门家丁换了双岗。属下怀疑……他们在密谋什么。”

苏锦黎凝视窗外,良久未语。

而在河北深山,崔氏祖祠之内,烛火摇曳,杀气暗涌。

五姓族老齐聚堂前,崔家族老拍案怒斥:“一群泥腿子也敢自量皇册禁地?还立碑?还刻名?明日是不是要自己封官、定税、造册子反了不成!”

旁边李姓乡绅冷笑:“七王萧澈不出面,却让一群蠢民当枪使。这叫‘借民乱政’!再不管,咱们的庄园图册全得作废!”

众人纷纷附和,决议动用私兵夜袭清河屯,烧毁档案屋,制造暴乱假象,再散布谣言——“七王煽动饥民夺田,图谋不轨”。

计划既定,一名老账房低头退出大殿,手中捧着供果篮,神情木然。

他名叫柳逢春,二十年前曾是崔家首席账房,因拒改田册被逐出师门,流落乡野。

如今白发苍苍,无人记得他曾执笔写过多少隐匿田产的假账。

那一夜,他回到偏院,吹灭油灯,在桑皮纸上写下密信,字迹颤抖却清晰。

次日清晨,他以“祭祖”为由回乡,将纸条藏于供果底层,悄然送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