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224章 药瓶子开了,心还没死

第224章 药瓶子开了,心还没死(2/2)

目录

比如,那一笔笔标注为“备用”的支出,究竟备给了谁。

沈砚站在户部档案库最深处,指尖拂过一排排蒙尘的卷宗。

这里常年不见阳光,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纸张与潮湿木架混合的气味。

他手中捧着一本《永昌三年医药专项拨款明细》,册页泛黄,边角卷曲,像是被无数双手反复翻阅过。

可当他翻到关键一页时,眉头骤然一紧。

那页纸被人用火灼去了右下角,焦痕参差,像一道丑陋的伤疤。

残存的文字仅剩四个字:“……支东宫备用”。

墨迹虽淡却工整,是户部老笔吏惯用的蝇头小楷。

但“备用”二字之后的内容全数湮灭,连一丝痕迹都未留下。

他盯着那片焦黑,心跳慢了半拍。

这不是疏忽——这是刻意抹除。

他合上册子,轻轻放回原位,面上不动声色,转身走向另一列书架。

脚步沉稳,呼吸如常,仿佛只是例行查阅旧档。

可心底已掀起波澜:若正面查不到,便从侧面切入。

他调出同期工部修缮记录。

一页页翻过,大多是宫殿翻新、河道清淤、城墙补漏。

直到一条不起眼的条目跳入眼帘:

永昌三年十一月,冷宫西侧围墙加固,耗银八百两。

沈砚的手指顿住。

八百两?为一座废弃冷宫修墙?

他迅速在脑中推算:这笔数目足以重建三间偏殿,或采买五百斤上等南砂。

而冷宫自先帝中期便无人居住,杂草丛生,连宫人避之不及,何须动用如此巨资“加固”?

更令人心悸的是时间——正是癸未年十一月,与济春堂那份“用途不明”的取药记录完全吻合。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将这条记录逐字抄录,并在旁边标注:“影阁初建之月”。

影阁,民间早有传闻——非官方机构,无编制名册,专司隐秘缉探之事,直属东宫管辖。

可朝廷从不承认其存在,连史官都讳莫如深。

如今看来,它并非虚言。

沈砚缓缓合上工部簿册,目光幽深。

他忽然明白,这不只是贪腐案,而是一场以“病”为名的权力操控。

冷宫不是囚人的地方,而是藏账的地方;那一堵墙,封住的不是风雨,是三十年来见不得光的利益链条。

他悄然退出档案库,将抄录的条目藏入贴身衣袋。

风雪正扑打着窗棂,他立于廊下,望着皇宫方向,低声自语:“真相从来不怕藏得深,怕的是没人敢翻开第一页。”

与此同时,朱雀大街已是人声鼎沸。

周怀安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前,身后挂着一幅大幅榜文,上书“温阳固本散成本公示”。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郎中围坐一旁,手持戥子,正逐一称量市面上流通的药粉成分。

一位老医拿起一包药材,当众拆开:“此方号称滋补元气,实则主料仅为普通黄芪与劣质人参,辅以石灰、滑石粉充重。真正有效成分不足三成。”

话音未落,人群中已有百姓惊呼。

紧接着,一名老兵颤巍巍走上台来,捧着一封泛黄信笺,声音沙哑:“这是我儿子战死前线前寄回的最后一封家书……他说,‘儿未能归养父母,唯望朝廷省些药钱,多发些军粮。’”

他的声音哽咽,台下一片寂静。

片刻后,不知是谁先跪下的,接着一个接一个,黑压压的人群匍匐在地,叩首不止。

哭声渐起,汇成一片悲鸣。

京兆尹李崇义闻讯赶来,本欲驱散人群,却被眼前的景象钉在原地。

他看见孩童举着石碑拓片,在风中朗读上面刻写的冤情名录,一字一句清晰有力。

那声音像针,刺进他多年麻木的良知。

他没有下令抓人,也没有上前干预,只是默默退至街角,伫立良久,任风雪覆满肩头。

夜幕降临,皇宫突起骚动。

内廷灯火通明,太医急步穿梭于回廊之间。

皇帝咳血晕厥的消息尚未外传,但宫墙之内已然人心浮动。

御药房紧急配药,仓促恢复“温阳固本散”供给,可药效远不如从前稳定。

魏箴匆匆披衣出宫,面色凝重。

他穿过积雪覆盖的宫道,直奔七王府。

袖中藏着半张烧焦的纸片,边缘焦黑蜷曲,仅存两字:“别信……”

他走得极快,未曾察觉身后暗处一道黑影一闪而逝。

赵九龄隐于檐角,目光如鹰。

待魏箴身影远去,他才悄然落地,俯身拾起那从袖口滑落的残页。

风雪中,他将其小心收进怀中,随即疾行返回王府。

西厢书房内,烛火摇曳。

苏锦黎接过那半张残纸,置于灯下细看。

她指尖轻抚那两个残字,神情未变,眼神却渐渐沉了下来。

“别信……”她低声重复,唇角扬起一抹冷笑,“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揭账,是怕陛下真的清醒过来。”

窗外风雪愈烈,屋檐结冰垂落如剑,整座皇城仿佛在寒夜中颤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