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238章 火盆里烧的不是纸,是命根子

第238章 火盆里烧的不是纸,是命根子(2/2)

目录

扣面纹样模糊,似是缠枝莲,又像云雷纹,寻常看不出端倪。

但她知道,这绝不是普通饰物。

否则,秦婉娘不会拼死藏下它,更不会在遗言中留下那样一句暗语。

她轻轻抚过银扣背面,忽觉指腹一滞——

那里似乎有极浅的刻痕,细如发丝,需借光才能看清。

窗外,雨声渐歇,月光斜照进来,落在金属表面。

一道微不可察的印记,隐隐浮现。

韩霁的手很稳,指节修长,骨节分明。

他将那半枚银扣置于一方白绢之上,借着烛光反复端详,又取出随身携带的象牙尺与放大镜,一寸寸丈量纹路深浅。

“这缠枝莲纹,不是市面流通样式。”他低声开口,声音如石磨碾过青砖,“线条回旋角度过于规整,且云雷纹嵌合处有微小凹槽——这是匠作司私模标记。”

苏锦黎坐在案侧,指尖轻轻摩挲荷包边缘的靛蓝布角,未语。

韩霁抬眼看向她:“三日前,我在城外乱坟岗掘出秦婉娘遗骨。她头骨左侧有钝器击伤,腹腔残留钙化胎影,确为怀胎七月被害。而在她颅侧土层中,也发现一枚铜饰残片……”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油纸包,打开,是一枚同样黯淡的金属残片,纹样与银扣几乎一致,只是材质不同。

“同源模具。”韩霁断言,“且根据锈蚀程度判断,两件物品铸造时间相差不超过三个月。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将银扣翻转,指向背面那道几乎不可见的刻痕,“‘癸未年三月,赐秦氏’——这不是随便谁都能刻上去的。那是安国公府每年春赏奴婢的惯例铭文,由匠作司统一镌刻,登记在册。”

烛火跳了一下。

苏锦黎终于动了。

她缓缓伸手,指尖抚过那行微刻,仿佛能触到二十年前某个春日午后,母亲接过这份赏赐时的温热。

那时她还活着。

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会被活埋于后山枯井,只为掩盖一场换婴之谋。

“他们给了她这点体面。”苏锦黎轻声道,嗓音平静得近乎冷,“让她戴着主家的恩赏下黄泉。”

屋里静得落针可闻。

良久,她抬起头,目光清明如雪后初晴。

“把这荷包原样复制一百份。”她说,“布料、针脚、补丁位置,一丝不差。只在左下角边缘,加一个极细的‘井’字暗记——用发丝粗的银线绣进去,肉眼难辨,需对着光才能看清。”

赵九龄站在门边,皱眉:“王妃是要引蛇出洞?”

“不是蛇。”苏锦黎摇头,“是人。那些记得真相却不敢说的人。”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夜雨初歇,檐下积水滴答,像在数着更漏。

“七日后便是寒食节,百姓要祭亡亲。七王府照例发放‘定心烛’,说是能护魂安宁。今年多加一项:凡领取者,可附赠一方素荷包,寓意‘寄思于物,慰彼幽魂’。”

她回头,眸光沉静:“他们会来的。只要有人记得秦婉娘曾穿靛蓝裙,只要有人听过‘穿靛蓝裙的小小姐’这句话……就会来。”

李崇义听完计划,沉默片刻,低声道:“此举若被反噬,恐成众矢之的。身份之事牵连宗法,稍有不慎,便是动摇礼制。”

“那就让礼制自己开口。”苏锦黎淡淡道,“真相比谎言更守规矩——它从不撒谎,只等人听见。”

五日后。

天刚蒙亮,七王府侧门便陆续有人叩响。

第一个是位老妇,佝偻着背,捧着荷包颤巍巍递上:“这……这是我娘传下来的……她说,要是有人问起药匙,就交给穿蓝裙子的孩子……”

第二个是洗衣妇,眼眶泛红:“我婆母临终前烧了一堆旧物,唯独留下这个荷包,说‘别毁了,也许哪天有用’……”

第七个是个年轻女子,脸色惨白,跪在地上泣不成声:“我是陈阿婆的儿媳……她是当年接生嬷嬷……那一晚,国公夫人亲自守在产房外,逼她把孩子换了……她说不出口,可她记下了……”

她从怀里掏出一本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册子,封皮早已泛黑,翻开一页,血迹斑斑:

“三月十七夜,秦婢产女,啼声清亮。夫人命我抱走,另置死婴入其怀。真婴裹青布襁褓,交与马车,去向慈云庵。奶娘姓沈,原籍湖州……”

烛光映着那行字,苏锦黎闭了闭眼。

原来如此。

二十年前那一夜,并非简单的调包。

而是一条严密的“替死链”:杀婢、换婴、灭口、送养、伪造死亡记录——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而她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有个奶娘姓沈,住在慈云庵旁。

萧澈站在廊下听完禀报,嘴角浮起一丝冷笑。

魏箴深夜入府,袖中藏诏,神色凝重:“陛下已震怒,密旨刑部彻查‘隐匿血脉、伪报宗嗣’之罪。第一道诏书明日早朝宣读,直指安国公府欺君罔上,责令交出所有旧档供验。”

“大赦天下?”萧澈望着天上残月,声音冷如霜刃,“他们以为这是收场,却不知——这才是清算的开始。”

话音落下,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屋脊,脚步轻得如同落叶。

风起刹那,一片靛蓝布角自袖中滑落,飘坠于瓦当之间,旋即被夜色吞没。

几日后,清明将至。

崔明远巡天归来,面色异常。

他铺开一幅星图般的轨迹图,指着药王碑方向一处偏僻角落:“大人请看,此处本无香火位,昨夜却突现微弱烟迹,持续三时辰不散。供品简单至极:一碗清水,一双青布鞋。奇怪的是……香火走向呈螺旋状,似有意绘图,而非寻常祭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