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291章 手不净,是水在流

第291章 手不净,是水在流(2/2)

目录

而今她将旋律拆解重组,用不同音高代表水流速度——高音为疾流,低音为缓涌;长短节奏对应闸门开合时机:两拍短音是“速启”,三拍长鸣为“缓闭”。

更妙的是,她加入一组特殊顿挫,模拟山体回响,专用于标记地下暗渠分叉点。

这不是歌,是命令。

她在竹简旁刻下标记,又以手语逐句教给一群聋童。

这些孩子多是流民后代,耳朵天生听不见,却因常年赤足行走,对地面震动异常敏锐。

他们围坐成圈,手掌贴地,虞幼窈弹拨琴弦,他们便从震感中辨出旋律变化。

有人突然抬头,比划:“东侧第三段,堵了。”

她点头,写下记号。

当晚,赵九龄派出巡队查验,果真在东三段发现塌方淤塞。

官府差役查一次要半日,这群孩子一个手势,便准确定位。

消息传开,百姓惊异,渐渐敬称他们为“地听者”。

“渠上有眼,地下有耳。”

这话不知谁起的头,却越传越广。

与此同时,第一批聋童已能完整演奏《水脉吟》。

他们在夜间沿渠行走,一边敲击特制铜磬,一边用手语传递信息。

每到关键节点,便停下静伏片刻,掌心贴地,聆听水声。

若有异常,立即折返报信。

苏锦黎得知后,命人赶制一批空心陶埙,安装于各渠首段。

陶埙形状特殊,内壁凹凸不平,当水流穿行其内,便会自然发声——昼夜不息,奏响的正是《水脉吟》主调。

初时只是无心之作,可没过多久,就有樵夫、商旅在夜行途中远远听见乐声,循声而去,竟真找到活水。

有人跪地痛饮,有人掬水洗面,更有老农捧起一把泥,颤声道:“多少年没见这么清的水了……”

传说悄然滋生:“神仙引路啦!”

“那是龙君归河,奏乐开道!”

沈家安插在各地的眼线接连传回急报:新渠沿线民心浮动,豪强蓄水之势难再维持。

尤其令沈知白震怒的是,原本依附沈氏的几个小族,竟也开始暗中派人探听筑渠方法,甚至有子弟主动投奔执灯会。

他终于意识到——这不止是一条水道。

这是割断血脉的刀。

当夜,沈知白密令三位地方官联合出兵,以“私掘官渠、图谋不轨”罪名剿杀施工队。

文书盖印火签,务求雷霆扫穴,不留活口。

然而赵九龄早已布下陷阱。

他故意让一份假路线流入敌手:标注清晰、逻辑严密,连粮草补给点都详尽列出。

官兵连夜奔袭百里,抵达所谓“主工地”,只见荒坡一片,几堆覆土,挖开一看,不过是昨日埋下的朽木残砖。

真实工地早已转移。

趁着夜色,三百工匠与百余妇孺悄无声息撤入北麓山腹溶洞。

那里本是古河道遗迹,岩层坚固,天然形成多条通风水道。

赵九龄令人凿壁引渠,将主线接入地下,既避追查,又能持续施工。

更绝的是,他在渠首加装一组陶埙阵列。

七支大小不一的埙并排嵌入石壁,水流经时共鸣共振,《水脉吟》如魂魄附体,自岩腹深处悠悠传出。

夜间远望,雾气氤氲中似有乐影飘荡,宛如神迹。

夏至清晨,第一条主渠正式通水。

苏锦黎并未亲临现场。她坐在王府书房,面前案几堆满飞鸽传书。

“潼关段已灌田八百亩,老农焚香告祖。”

“淮南三村争水械斗平息,共推渠正一名。”

“边镇戍卒取渠水酿酒,黎明敬天,呼‘清平世’三声。”

她逐一阅罢,提笔批注,神色平静,唯有指节微微发紧。

窗外晨光渐亮,映在她腕间那枚银环上——环身刻着四个小字:“名字活着”。

当年她在正名坊亲手刻下这枚印记,只为祭奠那些死于丈田之中的农户。

如今,他们的名字还在,他们的后代正在喝上干净的水。

忽然,她察觉天色有异。

抬头望去,晴空之上竟浮起一圈淡淡虹晕,七彩流转,宛若祭祀时的光幕。

她心头一震——这与当年“祈光祭”那日何其相似?

可今日并无日食,亦无云霞堆积。

她唤来守院侍女:“外头可下雨了?”

“不曾,小姐,阳光正好。”

正疑惑间,郑明远匆匆赶来,衣袖带露,脸上难掩激动:“非日晕!是万千细碎水珠腾空映光所致!百姓……百姓正对着渠水跪拜,说看见彩虹从地上升起来,喊着……喊着‘清平世’来了!”

苏锦黎怔住。

片刻后,她低笑出声,眼底却泛起湿意。

她抚摸银环,轻声道:“你们以为我们争的是一滴水?”

“不。”

“我们要让这股流,冲垮所有不准人喝水的碑。”

话音落下,风穿窗而入,吹动案上舆图一角。

那幅北方水系图静静铺展,红线蜿蜒如新生血脉,蓝点次第点亮,仿佛大地正在苏醒。

但她目光忽然一顿。

视线落在一处——上游“永宁闸”位置,标注清晰,却尚未接通主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