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27章 听钟的人,才是钟声

第327章 听钟的人,才是钟声(1/2)

目录

冬祭前三日,天未亮透,太常寺外的广场已围满了人。

三百名百姓从城南城北各坊征召而来,有卖菜的、挑担的、扫街的,也有私塾先生和落第秀才。

他们被领到一处搭起的试听台前,每人发了一枚铜牌编号,坐下时还彼此打量,低声议论:“这是要干啥?真能让咱们听皇家祭祀的乐?”

没人相信自己能碰上这等事。

可沈琅站在台上,一身素色深衣,腰佩正音令,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越如钟:“今日请诸位来,不为别的,只问一句——你们觉得,什么声音才算‘对’的?”

台下一时静了。

她没再多言,抬手一挥。

编钟轻响,旧律《祀天乐》缓缓奏起。

调子庄重,节奏规整,是几十年来祭典上反复使用的那一版。

可台下众人听着,脸上却无波澜,有的甚至微微皱眉,像是听见了不相干的事。

一曲终了,记录官上前询问感受。

“挺好听。”一人说。

“听着累。”另一人嘀咕,“像背书。”

“没啥感觉。”卖炭翁搓着手,老实答道,“就跟庙里和尚念经似的。”

沈琅点头,示意换乐。

新律响起那一刻,风仿佛都停了。

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肃穆,而是一种沉入血脉的柔和。

宫商角徵羽流转自然,像春水流过石缝,像母亲拍着孩子入睡的节拍。

台下开始有人动容,几个妇人眼眶泛红,一个老妪悄悄抹泪。

最令人震动的是那个卖炭翁。

他忽然浑身一颤,喃喃道:“这调儿……像我娘哄睡时唱的谣。”话出口,他自己都愣住,继而老泪纵横,“四十多年了,我还以为忘了。”

全场寂静。

记录官笔走如飞,将每一句反馈如实录下。

孩童们更是当场哼了起来,七嘴八舌地接上了后半段旋律,仿佛这曲子本就长在他们的记忆里。

韩四娘立于人群后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她注意到角落里三个衣着体面的男人——不像平民,坐姿也太稳。

每当新律奏响,他们便交换眼神,一人低头记了什么,迅速藏进袖中。

她嘴角微不可察地一压:礼部的人,果然来了。

但她没动。

现在不是撕破脸的时候。

试听结束,结果连夜整理成册。

三百份反馈,七成以上称新乐“更顺耳”,六成说“心里踏实”,还有十一人明确表示“旧乐听着像逼人下跪”。

更有意思的是,十岁以下孩童中,九成能复述主旋律,而面对旧律,几乎无人记得。

苏锦黎在七王府灯下翻完这份册子,指尖轻轻抚过那些粗粝却真实的字句。

她想起前世,礼乐改革胎死腹中,柳元衡一句“庶民不懂雅音”便堵死了所有声音。

那时她还年轻,以为理性能胜迷信,后来才明白——权力从不惧怕道理,它怕的是被看见。

如今,她把道理藏进了百姓的耳朵里。

次日清晨,她亲自将册子送至大理寺。

裴文昭正在案前磨墨,见她进来,只抬头看了一眼,便接过册子逐页细读。

许久,他放下纸页,眼中竟有灼光。

“你做了件极危险的事。”他说。

“我也做了件极必要的事。”她平静回应。

他忽而一笑:“那我就再陪你疯一次。”

三日后,《礼乐听证条例》初稿现世。

其中明确提出:凡涉及宗庙、祭祀、朝仪的重大礼制变更,须经不少于三百名非官籍民众参与试听评议,且支持率过半方可进入议政流程。

消息传出,刑部尚书私下派人送来一句话:“此法若行,百年之后,百姓也能管住朝廷的钟。”

而另一边,韩四娘带回了另一条线的进展。

她顺着苏锦黎所命,彻查宫中焚香记录,发现皇后每月所用“静心檀”,皆由一名赵姓老妇供奉,名为赵婆子,居城南贫巷,身份卑微,却十年不断进出尚仪局侧门。

更关键的是,那香料批单上盖的印鉴残迹显示,其原料出自西山旧窑——正是十二年前焚毁乐谱的同一地点。

韩四娘未惊动她,而是派一名忠心女婢假作病困流民,在赵婆子门前昏倒。

老人心善,收留照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