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没人下令点火,灶台自己冒了烟(1/2)
铜铃的余音还在檐角打着旋儿,宫里的飞骑已踏碎了晨雾。
沈琅是在正音局后堂接到密报的。
小吏掀开竹帘时,她正对着案头新到的《大周雅乐考》做批注,狼毫尖悬在黄钟为君四字上方,墨滴坠下来,在字右肩洇出个深褐的疤。
以乐干政她捏着密令的手微微发紧,目光扫过末尾尤禁借音律影射朝政的朱批,忽然低笑一声。
案角的青铜漏壶正滴着水,她盯着那串水珠,想起苏锦黎当年在冷院敲瓦传信的夜——雨珠砸在青瓦上的节奏,比官府的密函更难追。
去库房。她突然起身,青缎裙角扫过满地书简。
正音局的库房设在地下,霉味混着墨香扑面而来。
她翻出最里层的檀木箱,箱底压着二十年前的《历代雅乐校注》抄本,纸页边缘泛着茶渍,正是礼部官员讲经时最爱引的那套。
把各分局的书吏都召来。她指尖划过抄本里太簇为臣的注文——原注说太簇对应秋,可底下密密麻麻的小字写着:太簇实应春,唐开元乐工误记,宋《乐纂》已纠。这些批注是她当年跟着苏锦黎翻遍三十座州府的旧乐房时记下的。
三日后,《历代宫廷雅乐误读考》首篇刊印。
沈琅站在印坊里,看墨汁均匀地爬上刻板,太常寺误引唐旧注几个字在纸页上渐渐清晰。
她摸了摸袖中那方红绸——苏锦黎塞给她时说敲钟要带烟火气,如今这红绸包着的,是三十处乐房的旧谱拓本。
消息传到礼部时,太常博士正在国子监讲《周礼·春官》。
他拍着案几念:黄钟为宫,太簇为商——
且慢。下头突然站起个穿青衫的学子,学生近日得见正音局新刊,其上引唐《教坊记》残卷,言太簇应属角音。
博士的脸涨得通红,翻出自己的《雅乐考》:胡言!
本朝《乐典》明载——
那《乐典》的注文,可引自二十年前抄本?学子提高声音,正音局考误里说,唐开元年间乐工抄录时漏了半行批注,宋《乐纂》早有校正。
讲堂里响起窃窃私语。
博士的茶盏摔在地上,瓷片溅到他皂靴上,他盯着满地碎片,突然想起昨日同僚递来的考误刊本——那上面的每处错误,都像根细针扎在他最常引经据典的地方。
崔明瑜是在报馆门口听到这个消息的。
她刚下马车,便见杂役举着新到的《雅乐误读考》跑过来:沈协理这招妙啊,专挑他们的痛处扎!
她接过刊本翻了两页,眼底闪过光。
转身冲进报馆时,发簪上的珍珠撞在门框上,地掉了一颗。
案头的《乐谏录》手稿正摊开着,她抓起笔在卷首添了句:古有师旷鼓琴谏晋平,今有庶民吹哨诉饥寒——乐者,政之影也。
加印三千册!她冲排字房喊,把《太平引》的曲谱附在最后,就说这是当代采风典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