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回姥姥家(2/2)
***摔炮大战:**李壮贡献出了他珍藏的几盒“摔炮”(一种不需要明火,用力摔在地上就能炸响的小炮仗)。孩子们人手几个,兴奋地往地上、墙上、甚至别人脚边(当然是安全距离)用力摔去!
“啪!”“啪!”“啪!”
清脆的炸响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孩子们夸张的尖叫和大笑。硝烟味混合着冷冽的空气,是独属于男孩子的快乐。
***分享“宝藏”:**吴普同也献宝似的拿出了他初一捡到的一些“半截炮”和“瞎炮”。表哥表姐们围拢过来,熟练地用指甲剥开炮纸,倒出里面的黑火药,学着吴普同的样子,用点燃的枯草梗去点。
“嗤啦——!”金色的火花窜起,引来一片欢呼。虽然不如摔炮响亮刺激,但这种“制造”火花的乐趣同样让人着迷。
***“探险”与“寻宝”:**他们还跑到场院边堆放的麦秸垛旁,试图在里面寻找有没有冬眠的刺猬(当然没找到),或者比赛谁能爬得更高。小梅和大丫则更喜欢在雪地上画画,用树枝画出歪歪扭扭的小人儿和花朵。
冬日的暖阳懒洋洋地照着,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脸冒着热气,棉袄棉裤上沾满了雪沫和草屑,但笑声纯粹而响亮,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这一刻,没有债务的忧虑,没有生活的重压,只有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间最纯粹的嬉闹和陪伴。
**灶火边的温暖:姥姥的味道**
傍晚时分,袅袅炊烟从姥姥家的烟囱升起。灶房里,成了女人们的战场。姥姥坐镇指挥,李秀云、大姨、二姨分工合作,准备着比年夜饭更热闹的团圆饭。
食材没有吴家年夜饭那么“硬”(指大鱼大肉),但充满了家的味道和浓浓的心意:
*大铁锅里炖着喷香的小鸡炖蘑菇(用的是自家养的小公鸡和秋天采的野山蘑)。
*蒸锅里热着李秀云带来的炸油条和炸年糕。
*案板上放着切好的酸菜丝,准备和粉条、冻豆腐一起炒。
*姥姥还特意用珍藏的白面,做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点缀着红枣的**花馍**(造型馒头)。
*二姨带来的水果罐头被打开,黄澄澄的桔子瓣泡在糖水里,是难得的甜品。
灶火熊熊,蒸汽弥漫。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女人们的说笑声,食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和踏实。姥姥坐在灶膛前的小板凳上,一边往里添柴,一边看着忙碌的女儿们,脸上是满足而安详的笑容。偶尔,她会用烧火棍拨拉出一块烤得焦香的红薯,掰开分给在灶房门口探头探脑的孩子们。
**过夜:土炕上的亲情**
晚饭自然是热闹而丰盛的。两张炕桌拼在一起才勉强坐下。大盘小碗摆满了桌子,虽无山珍海味,但热气腾腾,充满了家的味道。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大人们推杯换盏(主要是男人们喝点散装白酒),聊着家常,气氛比白天轻松了许多。债务的话题被刻意避开,仿佛被这团圆的暖意暂时融化了。
饭后,收拾停当,睡觉成了问题。姥姥家只有两铺炕。最后决定:女眷和孩子睡东屋的大炕,男人们挤在西屋的小炕。于是,东屋的炕上,上演了一出“睡通铺”的大戏。
姥姥、李秀云、大姨、二姨,加上小梅、大丫、家宝,还有吴普同(他坚持和女眷们一起睡,因为炕大暖和),七八个人挤在一铺大炕上!被褥不够厚,就两人合盖一床。孩子们被安排在炕头最暖和的位置。
虽然拥挤,却充满了别样的温馨和安全感。孩子们兴奋得睡不着,在被窝里叽叽喳喳,你捅我一下,我挠你一下。姥姥笑着呵斥:“再不睡,老猫猴子来抓人了!”这才稍稍安静下来。昏黄的煤油灯吹灭后,黑暗中,听着身边亲人们均匀的呼吸声,闻着被褥上阳光和姥姥身上特有的、混合着艾草和烟火的气息,吴普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和幸福。窗外的寒风似乎也变得遥远。
**归途:甜蜜的负担**
第二天上午,阳光依旧很好。吃过早饭(热了热昨晚的剩菜,又煮了锅小米粥),大人们又唠了一会儿嗑,便到了分别的时刻。大姨家离得稍近些,先带着大丫和石头告辞了。二姨和二姨夫也推上自行车准备回镇上。
姥姥拉着李秀云的手,眼圈有些发红,千叮咛万嘱咐:“回去路上慢点,看好孩子……别太累着自己,有啥难处……捎个信儿。”她悄悄把一个用手绢包着的小布包塞进李秀云的口袋,里面是几张被摸得发毛的零钱——那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给外孙们的压岁钱。
舅舅一直把李秀云娘几个送到村口。临别前,他犹豫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塞给李秀云:“秀云,这点钱……不多,是哥的一点心意。开春先应应急。”布袋里是卷得整整齐齐的几十块钱,对于舅舅这样的庄稼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积蓄。
李秀云鼻子一酸,连忙推辞:“哥,不用!你留着!家里也要用钱!”
舅舅不由分说地塞到她手里:“拿着!哥家还有!建军一个人撑着不容易,别硬扛!”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带着长兄的担当。
二姨和二姨夫在一旁看着。二姨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开口。二姨夫则客气地说了句:“建军不容易,有困难说话。”便推着自行车先走了。
回程的路上,篮子轻了许多(年礼都留下了),但李秀云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姥姥偷偷塞的钱,哥哥硬给的钱,像两块温暖的炭,熨帖着心口,却也沉甸甸地提醒着她肩上的担子和那个巨大的债务窟窿。孩子们则沉浸在走亲戚的兴奋和收获的喜悦里。吴普同兜里揣着姥姥、舅舅、大姨、二姨给的加起来总共几毛钱的压岁钱,还有没舍得吃完的几块什锦糖,小脸上洋溢着满足。他和小梅兴奋地交流着在姥姥家的趣事,回味着表哥表姐们的游戏和那些难得的美味。
阳光照在积雪覆盖的田野上,反射着刺眼的光。吴普同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偶尔回头看看母亲。母亲挎着空篮子,低着头,脚步似乎没有来时那么轻快。她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回应着孩子们的叽喳,但那笑容背后,似乎藏着一种吴普同还无法完全理解的疲惫和忧虑。姥姥家的暖阳和亲情,如同冬日里短暂的篝火,温暖了身心,却终究无法融化远方那座名为“债务”的冰山。归途的脚印,在雪地上延伸,每一步,都踏在现实的冻土上。甜蜜的压岁钱在兜里叮当作响,却无法驱散母亲眉间那缕为生计和债务而生的轻愁。吴普同攥紧了兜里的糖块,那甜味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复杂的滋味。他知道,快乐的时光结束了,回家的路,也是重新面对那座无形大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