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看电影(2/2)
紧接着,另一个大箱子被打开,露出了里面一个**带着大圆盘(片盒)和长长镜头的机器**——电影放映机!放映员熟练地将它架设在一张结实的方桌上,位置就在观众席的最后方,正对着戏台口的银幕。长长的线缆连接着放映机和发电机。
放映员开始调试机器。一道雪白的光束,猛地从放映机镜头射出,笔直地穿过密集人群的上空,打在戏台口悬挂的巨大银幕中央!原本灰暗的幕布瞬间被照亮,形成一个耀眼的光斑,仿佛在深邃的戏台口点燃了一盏巨大的灯!放映员调整着镜头,光斑渐渐清晰、稳定,充满了整个银幕。
“都坐好!别乱动!别挡着后面!电影马上开始!”大队书记拿着铁皮喇叭,站在戏台边缘维持秩序,声音在戏楼墙壁的回音下显得格外洪亮。喧嚣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无数双眼睛,无论大人小孩,都屏息凝神,紧紧盯着那被照亮的、悬挂在熟悉戏台口的巨大银幕。戏楼高大幽暗的背景,更衬托出这片光明的神圣。
**光影交织:烽火岁月的英雄赞歌**
没有片头广告,没有龙标。银幕上先是出现了一片晃动的、模糊的光影和划痕(跑片头)。接着,画面猛地清晰起来!
**第一部:《小兵张嘎》**
*开场就是冀中平原的芦苇荡,碧波荡漾,鸟鸣啾啾。一个光着膀子、晒得黝黑、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出现在镜头里——嘎子!
*孩子们瞬间被吸引了!熟悉的幼儿园背景(戏楼)此刻成了遥远的抗日战场,这奇妙的转换让吴普同兴奋不已。嘎子堵胖墩家的烟囱、用木头枪缴了罗金保的真枪、在鬼不灵村和胖翻译官斗智斗勇、最后火烧炮楼……情节紧张刺激又充满童趣。
*戏楼前,笑声、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在戏楼墙壁间回荡,声势惊人。当嘎子被鬼子抓住时,孩子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嘎子用计策戏弄胖翻译官时,全场爆发出哄堂大笑;当嘎子最终和小伙伴们一起端掉炮楼时,孩子们兴奋地拍起了巴掌!坐在吴普同旁边的张二胖激动地捶了一下他的腿:“太带劲了!”
*吴普同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完全沉浸其中。他甚至觉得,戏台后面那片黑暗的后台空间,仿佛连通着银幕上的芦苇荡和战场。手里的半块烤红薯都忘了吃。
影片结束,银幕上打出“剧终”二字时,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喊着:“嘎子真厉害!”“再来一遍!”短暂的休息(换片)时间,戏楼前又恢复了喧嚣。孩子们兴奋地模仿着电影里的动作和台词,大人们则议论着剧情和演员。
放映员熟练地在放映机上换上另一盘巨大的胶片盘。
“第二部,《地道战》!准备开始!”大队书记站在戏台口边缘的吼声,再次让大家安静下来,目光重新聚焦银幕。
**第二部:《地道战》**
*开场音乐就带着紧张激昂的旋律。黑白的画面里,是华北平原的村庄和凶残扫荡的日伪军。
*高家庄的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群众,利用智慧挖掘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灶台底下、马槽
*电影展现了地道战的精髓:藏、打、走、防、消。民兵们神出鬼没,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翻板陷阱、防水防毒、土电话联络、地下指挥部……种种设计看得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
*当“鬼子进村了!”的警报响起,当民兵们从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打击敌人,当敌人被地道里的机关搞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时,戏楼前爆发出比《嘎子》更猛烈、更持久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高大的戏楼仿佛成了天然的扩音器,将村民们的激动情绪放大。尤其是最后,高传宝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利用地道全歼了山田小队,银幕上山田绝望地喊着:“高,高家庄的地道,到底有多少口子啊?!”时,全场更是沸腾到了顶点!连平时严肃的大人们都激动地跟着喊:“打得好!”“高!实在是高!”(电影台词)。吴普同和小伙伴们更是激动得跳了起来,小拳头在空中挥舞。
*吴普同看得热血沸腾,全身的血液都仿佛在燃烧。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智慧和英勇。看着银幕上高传宝坚毅的脸庞,再看看眼前这高大的、承载着电影光影的戏楼,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和豪情。寒冷和疲惫早已被驱散,他觉得自己仿佛也成了高家庄的一员,在银幕内外共同战斗。
**散场:戏楼重归寂静,心潮依旧澎湃**
两部电影放完,已是深夜十点多。发电机停止了轰鸣,那束神奇的光柱消失了,巨大的银幕重新隐入黑暗,戏台口又恢复了深邃和幽暗,仿佛一个刚刚关闭的巨大魔盒。
人群开始骚动,呼儿唤女声、板凳碰撞声、告别声响成一片,在手电筒和马灯微弱的光芒中交织。孩子们兴奋的情绪还未平息,一边收拾板凳,一边热烈地讨论着电影情节,模仿着里面的台词和动作,声音在空旷的大队院里显得格外响亮:
“不许动!举起手来!我是八路军!”
“嘿!高,实在是高!”
“小心!有地雷!”
吴建军一手抱着早已在他怀里睡熟的家宝,一手牵着小梅。吴普同则抱着自己的小板凳,跟在父亲身边,小脸因为兴奋和寒冷而红扑扑的,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亮,还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
“爹,你说地道真有那么厉害吗?”吴普同仰头问,声音带着未褪的激动。
“嗯,厉害。那时候的乡亲们,就是靠这个打鬼子的。”吴建军的声音在寒冷的夜风里显得低沉而肯定。
“那嘎子后来呢?他当上真正的八路军了吗?”小梅也好奇地问。
“肯定当上了!那么勇敢!”吴普同抢着回答,语气斩钉截铁。
走出大队院那两扇厚重的绿漆铁门,回望身后。高大的戏楼在深沉的夜色中只剩下一个模糊而庞大的黑影轮廓,沉默地矗立着,与刚才光影沸腾、人声鼎沸的景象判若两处。北风刮过戏台口,似乎又隐约传来了那种呜咽声,但此刻听在吴普同耳中,却不再觉得阴森,反而像是英雄们退场后的余音。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只有清冷的星光和稀稀拉拉的手电光柱指引方向。寒风依旧刺骨,但吴普同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抬头望着深邃的夜空,那满天的星斗,仿佛变成了银幕上闪烁的枪火和游击队员们坚毅的眼神。
“爹,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像嘎子一样!像高传宝一样!打坏人!”吴普同突然大声说道,声音在寂静的村路上格外清晰,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和豪迈,更带着今夜戏楼光影赋予他的澎湃激情。
吴建军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儿子在星光下熠熠生辉的眼睛,那里面燃烧着一种他熟悉又陌生的火焰。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说“当兵苦”或者“好好种地”,只是沉默地紧了紧牵着女儿的手,然后把怀里熟睡的家宝往上托了托,低沉地应了一声:
“嗯。”
这个“嗯”字,在寒夜里飘散开去。吴普同却像得到了莫大的鼓舞,挺起了小胸脯,抱着自己的小板凳,脚步更加有力。他脑海里还在回放着电影里的画面:嘎子灵活的身影在芦苇丛中穿梭,高传宝坚毅的面容在地道口隐现,那激昂的配乐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而承载这一切光影魔法的舞台,正是他白天唱歌玩耍的幼儿园里,那座高大沉默的戏楼。
1986年正月初八的夜晚,两部黑白战争片在村大队戏楼前上演。这熟悉又陌生的空间,成了西里村全体村民共享的光影圣殿。那银幕上的烽火硝烟,那回荡在戏楼墙壁间的震天叫好,还有归家路上仰望的点点星光与心中激荡的英雄梦,共同构成了吴普同童年记忆中,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他知道,嘎子和高传宝的故事在银幕上结束了,但某种关于勇气、智慧和家国情怀的种子,伴随着戏楼那晚的光影,已深深植入他心底的土壤,静待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