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陌生的考场(2/2)
接下来的日子,对吴普同来说,是更加高强度的冲刺。每天放学后,当其他同学背着书包欢快地冲出校门时,他和另外十几个入选的同学,还要留在教室里。林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难点,分析易错题型,进行模拟测试。灯光下,他们埋首于题海,笔尖沙沙作响。吴普同感觉自己的神经时刻紧绷着,像一张拉满的弓。但他没有抱怨,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目标感。他要把林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吃透,要把练习册上的每一道难题都攻克。
终于,镇上统考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吴普同起得格外早。李秀云特意给他煮了个鸡蛋,又把他那件最干净的蓝布褂子熨得平平整整。“同同,别紧张,好好考就行。”母亲的话简单,却给了他莫大的温暖。吴建军没说什么,只是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中心校在柳林镇边上,离西里村有七八里地。林老师亲自带队,领着十几个孩子,步行前往。一路上,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吴普同沉默地走着,看着路两边陌生的村庄和田地,手心微微出汗。这是他第一次因为“考试”而走出西里村,走向一个更广阔也更具挑战的舞台。
中心校的规模远比西里村小学大得多。几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一个铺着炉渣的操场,操场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此刻,操场上、走廊里,到处都是从各个村小汇集而来的学生和带队老师,黑压压一片,人声鼎沸。陌生的面孔,嘈杂的环境,让吴普同感到一阵眩晕和莫名的怯场。他下意识地靠近了林老师和王小军。
“别怕,就当是在自己学校考试。”林老师察觉到了他的紧张,低声安慰道,眼神温和而坚定,“记住老师讲的重点,仔细审题,认真书写。”
按照指示牌,他们找到了四年级的考场——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窗户很大,桌椅都是统一的黄色木制课桌椅,比他学校的破旧长条桌凳好多了。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监考老师是两个陌生的、表情严肃的中年男老师。
吴普同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心脏怦怦直跳。他环顾四周,看到王小军坐在斜前方,已经拿出文具,神情自若。而其他陌生的考生,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紧张地翻看笔记,空气里弥漫着无形的压力。
试卷发下来了。同样是油印的,纸张似乎比学校的更白、更厚实。吴普同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先看语文试卷:题型和选拔考类似,但难度似乎提升了。看拼音写词语的词语更生僻,阅读理解的文章更长更复杂,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范围很大。
他稳住心神,开始答题。基础部分还算顺利,但到了阅读理解,一篇关于边疆战士守卫哨卡的散文,里面有些词语和情感他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答得磕磕绊绊。写作文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写西里村:村口的老槐树、夏日的田野、秋收的忙碌、冬日的戏台、还有父母劳作的背影……熟悉的画面流淌在笔端,他写得很快,情感真挚。
数学试卷一展开,吴普同的心就凉了半截。计算量巨大!应用题更是刁钻,一道关于“水库蓄水放水”的综合题,条件复杂得像一团乱麻,比林老师模拟的题难多了。他硬着头皮,调动起全部脑细胞,在草稿纸上疯狂演算。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感觉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了。当他终于勉强把最后一道应用题的答案框出来时,收卷的铃声也刺耳地响起。他甚至没来得及检查一遍!
交卷后走出考场,吴普同感觉脚步有些虚浮。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王小军走过来,眉头微蹙:“最后那道水库题,你算出来是多少?”
吴普同报了个数。
王小军摇摇头:“好像不对,我算的是……”
吴普同的心又沉了下去。完了,果然错了。巨大的失落感和疲惫感瞬间将他淹没。他看着周围兴奋讨论或沮丧叹息的陌生面孔,看着远处带队老师们关切或询问的目光,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和山外有山的压力。这个冬天,他放弃了心爱的小扑克,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终于走到了这里,却发现眼前的天地如此广阔,而自己,似乎依旧渺小。
林老师走过来,看着吴普同有些苍白的脸,没有问考得怎么样,只是温和地说:“都考完了,别想了。走,老师带你们去吃碗热乎的面,暖和暖和。”
坐在镇上那家简陋却热气腾腾的面馆里,吃着碗里飘着葱花油花的汤面,吴普同冰冷的身体才渐渐回暖。他望着窗外陌生的街道和匆匆的行人,听着林老师和其他同学低声讨论着试题,心中百感交集。这次镇上之行,无论结果如何,都像推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西里村之外的风景,也让他明白了,那条“灯下的路”,不仅通往知识的殿堂,也通向一个充满竞争、需要不断攀登的陌生世界。他默默地吃着面,暗暗下定决心,回去之后,要更加努力。这个冬天没有小扑克,但他收获了比扑克牌更重要的东西——一份不甘落后的决心和对远方的朦胧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