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凡人吴普同 > 第6章 同学与同事

第6章 同学与同事(2/2)

目录

培训中途休息,几人凑在会议室角落闲聊。

“还是你们研发部好啊,”吴普同半是真心半是自嘲地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连噪音和粉尘都省了。”

吴玉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嘴角牵起一个浅浅的、带着点知识分子矜持的笑容:“各有各的难处。我们天天对着瓶瓶罐罐、数据曲线和国内外文献,脑子一点也不轻松,压力很大的。而且,实验室的成果要转化到你们大生产线上,中间环节太多,变量控制不了,经常跟生产部门扯皮,推进起来很麻烦。”她话锋一转,很自然地切换到工作模式,问道,“对了,普同,你们现在制粒机主要用的环模,长径比是多少?平均磨损系数有定期监测数据吗?我们最近在做一个关于环模材质和结构对颗粒料耐久度影响的课题,需要收集一些实际生产线的数据做对比分析。”

吴普同直接被这一连串专业术语问懵了。环模?长径比?磨损系数?赵师傅只教过他怎么看颗粒饲料的表面光洁度、听制粒机运转声音判断大概负载,以及用手捏感受硬度来判断环模是否老化需要更换,何曾测量过什么具体的系数?

“这个……长径比我不太清楚,得看设备说明书吧?”他感觉脸上有些发烫,声音也不自觉地低了下去,“磨损系数……没具体测过,平时就是凭经验,感觉出料不好了,颗粒容易碎了,就上报申请更换。”

“哦,这样啊。”吴玉的语气里听不出明显的失望,只是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她点了点头,“那算了,看来生产线上确实不关注这些细化参数。我回头还是直接去问设备科要资料吧。”

那一刻,吴普同清晰地感觉到了一种知识结构和关注层面的落差。吴玉在接触前沿课题,思考的是优化、是参数、是理论联系实际,她的视野似乎已经指向了更远的地方;而自己还在泥泞的起点挣扎,学习如何不让机器趴窝,如何判断豆粕水分这种最基础、最原始的操作技能。这种比较无声无息,却像一根纤细而坚韧的刺,准确地扎在了他敏感的自尊心上。

这种微妙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内容和知识储备上,更渗透在一些日常的、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比如,每次发工资条后的那几天,食堂里那几张熟悉面孔间的气氛都会有些难以言喻的变化。虽然大家秉承着某种默契,不会直白地询问对方“你发了多少钱”,但言语间的试探、旁敲侧击的比较,如同水下的暗流,依稀可辨。

“哎,听我们班长念叨,说这次月度绩效核算,一科整体评分好像比二科略高一点啊?”有人会貌似无意地提起一个话头。

“是吗?没太注意。可能他们上个月原料处理量大,任务完成得好吧。”有人会含糊地应和,眼神却闪烁着琢磨的光。

宋慧娟偶尔会在大家抱怨工资低时,轻轻叹口气,抱怨一句:“我们在采购部才惨呢,绩效指标定得高,扣分项又多又细,想拿满分太难了。”但她说话时,眉梢眼角却并无太多真实的愁苦,反而有种“我知道的比你们多”的隐晦优越。

吴玉则几乎从不参与这类关于薪资的讨论,她更关心的是厂里最近有没有安排新的技术培训机会,或者小声打听研发部哪位工程师又在什么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在这种时候,吴普同通常选择保持沉默。他会下意识地摸一下口袋,那里或许还放着那张折叠整齐的工资条,上面“实发金额:745.20”的数字仿佛还带着油墨的温度。他听着别人的谈论,心里会不自觉地开始计算、比较。他知道,同样在一线的张卫平,工作环境更恶劣,体力付出可能更大;坐在办公室的宋慧娟,岗位性质决定了她的绩效计算方式不同,可能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性福利;而身在研发部的吴玉,她的价值似乎不完全体现在当月工资上,那条看起来更“高级”的职业发展路径,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未来的可能性。这种比较并非源于嫉妒或恶意,更像是一种在全新社会坐标系下,本能地进行自我定位和前景评估时产生的必然焦虑。

一天下班后,夕阳将厂区的建筑物拉出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吴普同和张卫平默不作声地一起往宿舍楼走。空气中还残留着白日的喧嚣余温。

“感觉……和大家,好像都不太一样了。”吴普同望着远处,宋慧娟正和几个显然是行政口的年轻男女有说有笑地走向厂门口,她手里拎着个小巧的皮包,那姿态与穿着工装、满身疲惫的他们截然不同,他忽然没头没尾地感慨了一句。

张卫平顺着他目光的方向瞥了一眼,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喉结动了一下,发出干涩的声音:“岗位不同,打交道的人和事不一样,很正常。”

“……也是。”吴普同点了点头,心里却明镜似的。这种“不一样”,早已超越了岗位职责的划分,它渗透在彼此的言谈举止、关注焦点、乃至精神气质里。他们是同学,这份情谊被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所认证;但他们更是同事,是同一体系下不同环节的螺丝钉,是潜在的成绩竞争者,也是被无形链条捆绑在一起的利益相关方。过去的那份单纯温情依然存在,但现实的考量、位置的比较、利益的权衡,已经如同车间里那些无孔不入的粉尘和噪音,悄无声息地渗透、弥漫开来,重构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图谱。

他深吸了一口厂区傍晚那混合着煤烟、饲料和汽车尾气的复杂空气,不再让自己沉溺于这种无解的思绪。无论如何,明天的太阳升起时,班还是要上的,机器还是要看的,记录本上那些空格,还是需要他工工整整地填满数据。他看了一眼身边依旧沉默得像块石头、仿佛将所有精力都内敛起来用于应对实际工作的张卫平,两人迈着同样疲惫的步伐,继续朝着那栋灰扑扑的宿舍楼走去。前方的路还很长,这种既是同学又是同事的微妙、复杂而又必须持续下去的关系,恐怕将成为他们在这座工厂里,长期需要面对和适应的现实之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