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常遇春:俺超能打、极忠诚、死得早——!!(1/2)
其实除了朱元璋本人,他手底下的那批人也是真猛!
无论是侄子、外甥,还是养子、同乡,几乎个个都堪称悍将。
在朱元璋早期打天下的时候,亲属里真正参与创业的,只有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
这两人可不是普通角色,都是名副其实的狠人。
先说侄子朱文正。
这人早年间实在不学好,平日里游手好闲,不是寻花问柳就是混迹市井花丛。
朱元璋都曾经摇头叹息,觉得这孩子怕是难堪大用。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纨绔”,在洪都一战中突然爆种,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大明第一盾”!
那一年的洪都保卫战,本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元璋当时给朱文正的兵力,少得可怜。
面对的是陈友谅倾巢而出的数十万大军,说是战略失误都不为过。
按常理推算,这一仗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可朱文正却凭着一股狠劲,带着手下死战不退,愣是把洪都守住了!
洪都城头,箭矢如雨,火石横飞。
朱文正披甲执刀,亲自登上城墙,和士兵们一同搏杀。
敌军攻城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能攻下这座孤城。
战场上的血雨腥风,让这位昔日的纨绔彻底觉醒。
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花丛浪子,而是大明开国史上不可替代的顶梁柱。
要是没有洪都的坚守,朱元璋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资格和陈友谅掰手腕。
更别提后来鄱阳湖的巅峰对决。
可以说,洪都一战,是朱元璋从“草莽之主”走向“逐鹿天下”的关键一步,而朱文正,正是那个用血肉筑起机会之门的人。
只可惜,这位大明第一盾最终没能善终。
他后来因叛乱被囚禁,至于他为何造反,至今仍是历史疑团。
有人说他受权臣排挤,有人说是心怀怨气,也有人说是宫廷斗争所致。
无论如何,朱文正的命运,注定带着一丝悲剧色彩。
再说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那就更是个堪比霍去病的SSR神将。
这人简直用“完美”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他不仅长得白净俊美,是老朱麾下第一美男子,而且战场之上,亦能所向披靡。
十九岁横空出世,二十岁就敢率区区两千兵马击溃敌军二十万!
这不是虚言,而是实打实的战绩。
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那如电光般的指挥与如猛虎般的胆气。
二十三岁时,他便已封疆大吏,成了江浙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三十岁不到,他就以武将之身进入中书省,参与议政,甚至执掌锦衣卫,成为一等公爵。
这样的荣誉与地位,在明初几乎是前无古人。
李文忠的厉害,不仅在于能打,更在于胆大心细。
带着几万人马,他敢深入草原,千里大迂回,直捣元朝大本营。
一日破城,直接打出了蒙古版的“靖康之耻”。
自成吉思汗起兵以来,黄金家族何曾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
而制造这一切的,竟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
长城之内,他是温文尔雅的美男子,举止风度翩翩;
长城之外,他却化身草原梦魇,敌军口中“活阎王”。
敌人被他杀得胆寒,李文忠那句豪言至今令人热血沸腾:
——“把车轮放平!不然我替你放平!”
哪怕遭到偷袭,他也能力挽狂澜,把败仗打成胜仗。
他的作战风格,就像剑客一般,快、狠、准。
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杀到眼前。
闪击战,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不仅刷新了明军远征记录,更以战功、相貌、爵位、治军四大完美标签,成为近乎无可挑剔的存在。
罗贯中若真知道此人,怕是得感叹:
“七进七出的赵子龙我没见过,但两千兵追着二十万打的李文忠,我还能不知道?”
更关键的是,他的儿子李景隆,在靖难之役里同样是风云人物。
虽然历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至少在朱棣眼中,他确实堪称“靖难第一功臣”。
父子两代,将大明历史的战火与荣耀,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这两位血亲,朱元璋还收了不少养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沐英。
起义初期,朱元璋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哪敢奢望儿孙满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把沐英视为潜在接班人。
老朱夫妇对沐英视同亲子,抚养他长大。
直到朱标出生,沐英才逐渐失去了继承的可能。
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朱元璋最器重的将领之一。
沐英从少年时期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学习到的也最多。
他作战沉稳,治军严谨,行事忠诚。
后来被派往云南,肩负开疆拓土与稳固边陲的重任。
他在那片蛮荒之地一干就是几十年,把云南硬生生纳入汉地十八省的版图。
此后,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与大明同生共死。
可以说,沐英不仅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更是大明的“西南屏障”。
由此也能看出,朱元璋确实很会培养人。
朱标,是史上最稳的太子;
朱文正,大明第一盾;
李文忠,草原梦魇;
沐英,忠诚干城。
而至于同乡将领,那更是将星闪耀——汤和、邓愈、蓝玉……一个个名字,在大明开国史上都熠熠生辉。
他们和朱元璋一道,铸就了那个从乱世中崛起的王朝。
天幕视频里重点讲了徐达和常遇春,其实猛将还有蓝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
若单比猛将风采,徐达或许不算最耀眼,但他代表的却是“普通人靠后天努力能达到的巅峰”。
徐达出身寒微,为人忠厚,少时家境贫寒,甚至要帮人放牛、务农维生。
然而正是这种基层历练,让他养成了坚忍和沉稳的性格。
在战争中,他不是天才横空出世,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靠着不断学习与磨炼,最终成长为一代统帅。
山西之战,他出其不意直扑太原,把王保保打得落花流水;
定西一战,更是全歼敌军,只让王保保狼狈逃生。
即便漠北之战因后勤不济而失利,他也没有沉沦,而是尽力保存实力,带大军平安撤回。
这种临危不乱的镇定,正是他能立于不败的根基。
后来,他更是主动修订战术,在北平坚守阵地,硬生生把草原铁骑挡在关外,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他的治军作风严谨细致,常亲自巡视军营,关心士卒衣食冷暖,因此深受拥戴。
徐达与卫青有几分相似:低调、能打、忠诚,既能领百万雄师横扫天下,又能体恤士卒赢得民心。
唯一的宿敌,便是那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这家伙在战场上堪称鬼神,居然能带着全家连同马匹一起渡江,轻巧如履平地。
连朱元璋收到军情后,怕都要怀疑:“这真是人能做到的事?”
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还是少数能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后世流传老朱“赐死徐达”的故事,其实多半是讹传。
毕竟,若无徐达,明初的半壁江山恐怕难以安定。
相比之下,常遇春的声望要更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