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1/2)
说到底,整个士林仍隐隐与皇室对立,这是自朱元璋在位时便埋下的隐患。如今朱元璋不再理政,朱棣接下这棘手的局面,双方裂痕愈发明显。
朱棣希望何秋撰写文章,多半是为了缓和皇室与士林之间的关系。若能令双方渐渐同心,许多事情便会顺利许多。
但何秋却轻轻摇头:
“陛下,您太抬举微臣了。臣这点斤两,实在担不起如此重任啊!”
想想朝中那些大儒,哪个不是数十年涵养声望、文章锦绣?何秋拿什么和他们较量?一旦陷入文战,便落入了对方的逻辑圈套——在儒学的领域里,无论如何辩不过那些宿儒。
朱棣脸色愈加阴沉,无奈道:
“那你说,朕该让谁来做这件事?”
何秋认真思索,试图从朱棣的嫡系中找出合适人选,最终却发现——确实无人可用。
宋濂的门生多数支持懿文太子。尽管太子早逝,这种倾向却难以扭转,而他们大多反对变法。
朱棣昔日身为边塞藩王,身边多是武将,未有名儒辅佐——一个戍边亲王,要儒学宗师何用?
及至成为太子,局面已难挽回。更因推行变法,众多大儒对他颇有微词,想在士林中寻得助力更是难上加难。
何秋只得暗叹:真是举步维艰啊!
“臣遵旨。不过,臣另有一项提议:编纂《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此乃何物?”朱棣蹙眉。
见何秋笑而不语,他催促道:“休要卖关子,有话直说。”
何秋暂未解释百科全书,却提起了汉武帝:
“陛下,昔日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发愤图强,推行变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天下思想。继而扭转无为而治的旧政,终大破匈奴。”
后来王安石推行变法,也是先树立新学的旗帜,将其定为官方学术,随后才展开轰轰烈烈的改革。”
朱棣一时有些困惑。
“你想说什么?”
“臣以为,要想在士林之中占据主动,最好能先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打破从前的思想禁锢,从而推进执政方略的变革——这正是陛下当前面临的难题。”
“太上皇当年可以凭借威望强行推行,但陛下却难以如此,只能采取迂回之策。”
朱棣认真听着,略带犹豫地开口:
“朕当然明白你说的有理,但新思想岂是那么容易创立的?你并非大儒,朕更不是。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仍在士林手中,想要改变这种格局谈何容易?当年父皇借《孟子》与儒林争锋,已是极为不易。”
何秋含笑应道:
“若是在儒家框架内与他们相争,自然难以取胜;但若是跳出儒家的圈子呢?当年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难道我们就不能演一出相似的戏码吗?”
朱棣不以为然地反驳:
“那时百家思想尚有流传,实力不弱于儒家。可如今儒术独尊已逾千年,岂能轻易将儒家拉下神坛?”
何秋信心十足地说:
“当然可以,臣所提出的那些学问便能做到!”
朱棣几乎被呛住,哭笑不得:
“朕承认你写的几本小册子颇有见地,但它们真能胜过四书五经?真能超越孔孟之道?你该不会是在做梦吧?”
何秋此时神色坚定,注视着朱棣说道:
“若陛下真有此意,臣未尝不能着书立说,击败孔孟之道!待书籍问世,陛下自可见其成效。”
此言一出,朱棣不禁迟疑。理智告诉他何秋此言如同痴人说梦,但看着对方意气风发的模样,他心中又升起一丝期待——
万一,他真的能做到呢?
最终,朱棣长叹一声:
“何秋,着书立说非一日之功,朕的处境恐怕等不了那么久。”
何秋从容笑道:
“陛下不必担忧,臣的写作速度您一向清楚。更何况此前这段时日,臣并非只顾家中稚子,也已提笔梳理诸多内容。不出两月,臣必能将此学写成着作,呈予陛下。”
朱棣闻言真正动心了。两个月!
他原以为何秋若要创立像样的学说,至少需三五年光阴,这已是对他极高的期许,未料何秋竟许下两月之期。
两个月,这个时限已足够短暂——要不要赌这一把?
朱棣心中跃跃欲试。
“朕只问你一句:你真有把握吗?”
**1未入军营,已获武安君之封**
**第一章此役,大秦可胜否**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
上郡,定阳城。
偏僻小巷尽头,一座小院静静伫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