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乘胜追击扩战果 将帅争议治国策(2/2)
帐内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将领们常年在战场上厮杀,习惯了思考“如何打赢眼前的仗”,却从未想过“打赢之后该如何治理”——在他们的认知里,草原部落如同野草,春风吹又生,只要打得狠,就能让他们不敢造次;林奇的话,像一把锤子,敲醒了他们对“胜利”的固有认知。
蓝玉皱起眉头,手指再次敲击案几,片刻后开口:“林少保有何高见?不妨明说。”
“打击其军事力量,削弱其经济基础,分化其部落联盟。”林奇一字一句道,“首先,派精骑追击时,目标不应是单纯的追杀巴图拉,而是俘获其部众人口、牛羊马匹——人口可内迁至宣府、大同附近,编入军屯,既能充实边地,又能削弱草原的劳动力;牛羊可补充边镇的粮草储备,战马则能增强我军的骑兵实力,从根本上削弱巴图拉的战争潜力。”
他继续说道:“其次,可派遣使者,携带巴图拉的败绩文书和大明的赏赐,前往漠北各部落招降纳叛——对那些愿意归顺的部落,许以边市贸易之利,允许他们用牛羊换取茶叶、丝绸、铁器;对拒不归顺的,则联合归顺部落共同征讨。如此一来,草原部落便会因利益而分裂,互相牵制,无法再形成统一的力量对抗大明。”
最后,林奇的目光落在地图上漠南的区域:“最终,大明需在漠南的蓟州、宣府、大同一线,建立稳固的防线和军屯点,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辅以优惠的贸易政策和有限度的册封羁縻——让草原部落意识到,与大明和平相处、进行贸易,能获得比南下抢掠更多的利益;反之,若敢来犯,必遭雷霆打击。如此恩威并施,或可求得北疆数十年的太平。”
“贸易?羁縻?”蓝玉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武将特有的直率与不屑,“林少保,你这套说辞,倒是像极了文官们的纸上谈兵!对付草原上的狼崽子,就得用刀子说话,把他们打怕、打服,杀得他们不敢抬头!贸易能换来和平?当年太宗皇帝与突厥和亲贸易,可突厥还不是照样南下劫掠?依我看,只有杀光带头叛乱的,把草原变成大明的牧场,让鞑子成为大明的子民,才是一劳永逸的根本之策!”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碰撞:蓝玉代表的是传统的“军事征服+直接统治”策略,简单直接,靠武力彻底压制;林奇代表的则是“削弱+分化+利益绑定”的综合策略,更注重长远利益,却也更需要耐心和朝堂的长期支持。
帐内的将领们大多沉默着,但从他们的眼神中能看出,多数人更支持蓝玉——对武将而言,军功来自于斩首、拓地和俘获敌酋,林奇的策略虽能换来太平,却难以让他们获得封妻荫子的荣耀,未免显得“迂阔”。
林奇知道,一时半会儿难以说服蓝玉和众将,便退了一步,语气缓和下来:“大将军,末将并非反对追击,只是希望追击能有的放矢,避免无谓的牺牲。无论长远之策如何,眼下当务之急,是在扩大战果的同时,确保大军安全。追击之事,可限定范围——向北追击不得超过三百里,时间不得超过十日;同时需派一支队伍,沿途设立临时补给点,确保后勤通道畅通。”
他看向蓝玉,继续道:“此外,应将此次大捷的消息,连同末将与大将军的不同策略,一并快马报送陛下和太子殿下定夺。漠北之事,关乎大明国运,非我等前线将帅可独自决断。”
蓝玉沉默片刻,虽然不完全认同林奇的“长远之策”,但也觉得“限定范围追击”和“上报朝廷”的提议有理——深入漠北毕竟是大事,若没有朝廷的旨意,一旦出现意外,他难以承担责任。他压下心中立即挥师北进的冲动,沉声道:“好!就按林少保说的办!张副将,你率一万精骑,携带十日干粮,向北追击三百里,以俘获人口牲畜、清剿残敌为主,不得贪功冒进,若遇强敌或粮草将尽,立即回撤!”
“其余各部,留五千人清理战场、看管俘虏,其余人马随本将前往克鲁伦河沿岸,建立临时防线,等待朝廷旨意!”
“末将得令!”张副将和众将领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帐帘微微晃动。
会议散去,将领们陆续离开大帐,帐内只剩下蓝玉和林奇。蓝玉走到地图前,目光死死盯着漠北深处,眉头依旧紧锁——林奇的话,像一根细刺,扎在他心里。他这辈子打了无数仗,从未想过“胜利之后该如何治理”,今日林奇的提问,让他第一次开始思考:这片广阔而贫瘠的草原,到底该如何纳入大明的版图,又该如何维系长久的安宁。
林奇看着蓝玉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改变武将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并非易事,但至少,这场争论让蓝玉开始思考长远之策,这便是进步。
(第10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