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太子历练(1/2)
时光荏苒,如同太和殿前晷针投下的影子,悄无声息却又坚定不移地移动。当年的十五阿哥,如今的皇太子胤祚,已长成一位风姿卓绝、气度恢弘的青年。
他的面容继承了玄烨的英挺与舒云的清雅,眉宇间沉淀着与年龄不符的睿智与沉静,举手投足间,储君风范浑然天成。
文华殿东侧的端本宫,太子视事之所,已成了紫禁城内另一个无形的权力中心。每日清晨,胤祚在此聆听师傅讲学,研读经史子集;
午后,则开始处理玄烨特意分派给他的一些政务,从六部呈报的条陈中筛选要务,撰写节略,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这日,他正与几位詹事府的官员商议今年顺天府秋闱的一些筹备细节。一位老成持重的官员提出应严格遵循旧例,以防生出事端。胤祚耐心听完,手指轻轻点着案上关于顺天府近年人口、田亩、学子数量变化的册子,缓声道:“旧例自是根基,然时移世易。
顺天府近年来人口滋生,求学之士倍增,若一味固守旧例取士名额,恐有遗珠之憾,亦不符朝廷广纳贤才之本意。”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孤意,可在遵循大框架之下,奏请皇阿玛,酌情微增此次顺天乡试的取中名额。同时,严查冒籍、舞弊等情,务必使选拔过程公正清明。既要开一丝方便之门,惠及更多寒窗士子,亦要将这扇门守得更严,杜绝宵小侥幸之心。”
他这一番话,既考虑了现实变化,又顾及了朝廷取士的公平与威严,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几位官员闻言,先是讶异,随即皆是心悦诚服,纷纷躬身领命:“太子殿下思虑周详,臣等遵旨。”
议事后,胤祚又单独留下了负责核查各地驿站传递效率的官员,仔细询问了几处关键驿路的情况,对其中一处因河道改道而效率低下的线路,提出了绕行增设临时驿站的建议,并要求核算所需银两,尽快拿出章程。其务实与高效,令那官员暗暗咋舌。
乾清宫内,玄烨看着梁九功呈上的、胤祚批阅过的奏章节略和提出的各项建议,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激赏。
他指着其中关于顺天乡试和驿站调整的两条,对一旁伺候笔墨的舒云道:“云儿,你瞧瞧,祚儿如今是真正历练出来了。不墨守成规,亦不激进冒失,懂得权衡利弊,拿捏分寸。这份见识与魄力,远超朕当年这个年纪之时。”
舒云探头看去,见那清隽挺拔的字迹间,条分缕析,洞见深刻,心中涌起无边的自豪。她为玄烨斟满茶,柔声道:“是皇上教导有方。祚儿常言,皇阿玛每日操劳国事至深夜,他身为太子,唯有更加勤勉,方能稍解君父之忧。”
玄烨闻言,心中慰帖,叹道:“他有这份心,便比什么都强。”他将那些节略仔细收好,对梁九功吩咐,“太子所奏之事,准其所请,着相关部门依议办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