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寒的积蓄(1/2)
今年的冬天像是要把前几年欠下的冷气一股脑儿补回来。一月底的这股寒流,让剑桥的温度计直接跌到了零下二十度。牛顿故居屋檐下挂满了冰棱,最长的都快垂到窗台了,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刺眼的光。
林栀搓着冻僵的手指,站在新扩建的\"能量守恒实验室\"里。这个实验室其实就是在老地下室基础上改造的,为了模拟极寒环境,整个房间的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十五度。她得穿着特制的加厚防寒服才能在里面待超过半小时。
\"北极那边有新发现。\"陆辰言推门进来,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结成霜花。他手里的平板电脑上,一条异常的能量曲线正在跳动,\"冻土层释放的甲烷,在超低温下形成了某种特殊结构,储能效率高得吓人。\"
林栀凑过去看数据,发现这种在零下三十度自然形成的笼形化合物,储能密度是现有锂电池的近百倍。\"这简直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她喃喃自语,\"立即启动全球监测网,看看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现象。\"
命令下达后,从西伯利亚到安第斯山脉,从格陵兰到青藏高原,127个观测站同时调整了监测方向。数据像雪花一样飘回剑桥,显示这种自然储能现象在极寒地区普遍存在。
材料科学实验室里,李教授团队已经成功在实验室复现了这种结构。\"我们叫它'寒冰电池'。\"她在视频会议里展示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透明装置,\"不过目前只能在零下三十度以下工作,温度一高就失效了。\"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但林栀却提出个新思路:\"既然它喜欢冷,我们就专门在需要低温的地方用。比如极地科考站,或者太空。\"
这个想法打开了新局面。团队开始探讨在特定领域应用这种技术的可能性,甚至有人提出可以用于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
大寒这天,温度跌到了零下二十五度。实验室却热闹非凡,全球科学家正在线上开\"极寒能源研讨会\"。挪威的奥尔森教授分享了他的发现:\"北极熊的毛发结构能在严寒中高效保温,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讨论最热烈时,空间站发来紧急通讯。宇航员在太空的极端低温下观测到了类似地球的能量储存模式。\"这可能是宇宙通行的能量法则。\"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指着数据说。
深夜十一点,温度计显示零下三十度。微生物实验室传来好消息:某些极地微生物的细胞膜上发现了类似的储能结构。\"它们靠这个熬过漫长极夜。\"陈教授在显微镜图像上标注着。
大寒最后一天,实验室成功制造出第一个稳定的\"寒冰储能单元\"。这个小小的装置在零下三十五度的测试中,成功为一台极地设备提供了持续电力。
\"我们证明了可行性。\"能源工程师王博士激动地说,\"下一步是提高稳定性。\"
林栀在实验日志上写道:\"大寒教会我们,极寒不是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
清晨,阳光勉强融化着窗上的冰花。陆辰言在新建立的数据库中写道:\"从极地到太空,能量永远在寻找储存的方式。\"
就在这时,监测系统发出警报。\"和谐\"星系的一颗冰质行星上,发现了类似地球的能量储存特征。新的研究方向,正在严寒中悄然萌芽。
(接下来的内容将详细展开各个场景,增加具体细节和科学解释)
实验室的低温让仪器表面都结了一层白霜。林栀小心地调整着低温恒温槽的温度设定,显示屏上的数字缓缓降到零下三十五度。槽内悬浮着几个微小的透明立方体,正是团队最新研发的\"寒冰储能单元\"。
\"这些小家伙可娇贵了。\"助理研究员小张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抱怨,\"温度波动超过正负零点一度,储能效率就直线下降。简直比养兰花还难伺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