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四九城汇报,副总质询(2/2)
主持人看向副总级的方向。那道目光没有情绪,只像量尺。
记录员读出两行字:路径可复现,共课可推广。
观察席里有人翻笔帽,声音很轻。
质询并未结束。宏观条线再抛一问:改革强度是否挤压基层承受力。
李一凡把闭环中位数曲线与文书负担对比图并排。曲线下行的是流程时间,曲线上行的是复用脚本的占比。
他把一张改革后减少的台账清单压上去,冗余报表被集约成一张短表,群众侧的操作步数降到三步。
记录员写下四字:减负可感。
另一道冷问来自外事口:海外规则对接是否只停在口号。
李一凡没有给口号。他把三张卡片摊在桌上,样本册,脚本库,算法边界,全部挂英译对照,术语表分为基础版,专业版,开发版。
最后一行写着旁听不等于插队,按抽签进入。
记录员落字:对接有底。
会场进入短暂停顿。主持人起身,概括前半天的要点,证据位有牙齿,路径能复现,边界在前。
他提醒最后一轮只问一句,问的是尺度。
尺度来自哪里,这一句像钩子。
李一凡把家风并联回执的红卡拿到台前,提醒所有人看第一行,空白自动降序。
他指向失败样本公开课的那一秒卡顿,提醒所有人先难看再好看。
他把项目死亡笔记翻到尾页,提醒所有人先写不做什么,再写怎么做。
主持人没有再问,翻页,进入结语。
副总级的席位前没有扩音器。那道目光扫过黑底白字,停在三个地方,证据位,边界条,群众回执。
会务人员把纸质纪要递到中间那只手边。笔在纸上缓慢移动,留下两行字,研究在全国层面开设共课窗口;请吏部牵头,就海外政策落地压力测试提出方案。
场内没有鼓掌。记录员抬头,与主持人交换一个极短的眼神。
会后短会在侧屋进行。语言更简短,行动更直接。
主持单位要求一周内提交完整可复制件清单。监管口补一页跨境检查单,财政口补一页三账报警路径,网信口补一页双哈希礼仪的国际对照。
组织部加一页干部素质的分层培养方案,年轻干部的轮岗计划与公开课班次按季排表。
李一凡把三件事情写在白板上。第一件,答辩包同步挂在透明指数群众端,删节但可复现。第二件,样本册增设失败样本专章,卷首第一张放卡顿。第三件,共课入口扩容,旁听不设专线不设专车,按抽签进入。
他放下笔,向主持单位轻点一下,姿态平静。
走出侧屋,走廊的风比进门时更冷。秘书递来两封联络函。
第一封来自吏部,字数寥寥,请配合研究海外政策落地压力测试的可行性。
第二封来自国金总局,要求对地产化险新机制在全国指南中的位置提出建议。
他收进夹带,只留两行批注在心里。第一行,先写不做什么。第二行,用群众回执说话。
午后,透明指数多出一个入口。名字只有四个字,四九城汇报。
里面不是宣传片,而是十分钟的快剪,时间码在角落,字幕是动作词。
群众端的第一条留言来自货代,只有八个字,我不要热评,要通关。
第二条来自基层窗口,四个字,按这三页改。
第三条来自高校老师,一行建议,把术语表做成分级版,便于教学。
政研室当场接收,在术语表底部添了一行,群众可读,专家可审。
傍晚,四九城的天色像一张钢板。会议楼外的旗面向前微伏。
副总级的车队沉稳远去,地面的倒影短暂拉长又收回。
省里代表团在回程电梯里沉默。省+长。打破静默,只说了八个字,气不必上,灯一定要亮。
李一凡看着电梯壁上的金属反光,把节拍排进心里。
一周内交清单,一月内开共课。吏部的压力测试若落地,岭州必须先落地。
他把失败样本公开课那一秒卡顿再次翻到最前。他把家风并联回执的红卡重新压在角上。
他知道下一章的题面已经写好。提议来自吏部,落点是岭州,名字叫海外政策落地压力测试。
电梯叮的一声,门开。走廊尽头的风从另一端吹过来,像一条看不见的尺子。
他迈出去,步伐不快不慢,心里只剩一句话在重复,先红点,后绿线。
下一步,把这把尺子,带到新的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