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皇后监国(2/2)
他一番话,引来了不少守旧派官员的附和,殿内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萧景琰面沉如水,目光冷冽地扫过下方:“祖训?祖训亦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今南疆将士深受疫病之苦,叛军背后有奸人作祟,朕若安居京城,才是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皇后之才,尔等有目共睹!南疆军需、惠民药局,哪一件不是利国利民?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朕意已决,若有再敢非议者,视同抗旨!”
他的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与杀伐之气,瞬间压下了殿内的嘈杂。
“陛下圣明!”兵部尚书陈璘、以及一批经历过南海之战或受益于新政的官员纷纷出列支持,“皇后娘娘睿智仁德,堪当此任!臣等必当尽心辅佐,共度时艰!”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最终,在萧景琰的绝对权威与一部分官员的力挺下,皇后监国的诏书,终究还是颁行天下。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民间对贤德仁厚的皇后监国,多是好奇与期待,尤其是深受惠民药局恩惠的百姓,更是奔走相告。而在官场与士林之中,则是暗流汹涌,议论纷纷。
萧景琰雷厉风行,三日后,便率领部分禁军精锐及太医院选派的精英医官,离京南下。送别之时,朝阳初升,旌旗猎猎。萧景琰一身戎装,于御驾前紧紧拥抱了沈清辞。
“京城,就交给你了。”他在她耳边低语,千言万语化作一句重托。“陛下保重,臣妾等您归来。”沈清辞依偎在他怀中片刻,旋即挺直脊背,目光坚定。
御驾远去,烟尘渐消。沈清辞在百官的注视下,转身,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乾元殿。她的步伐因孕晚期而略显沉重,但每一步都异常沉稳。凤袍在晨风中微微拂动,那张清丽依旧的脸上,此刻唯有属于统治者的冷静与威严。
进入大殿,登上那平日里唯有皇帝才能踏足的丹陛,沈清辞并未坐上龙椅,而是在旁边早已设好的凤座上落座。下方,是以内阁首辅为首的文武百官。
“众卿平身。”她的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大殿,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陛下亲征,乃为国为民。本宫奉旨监国,还望诸位大人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日常政务,仍由内阁票拟,送坤宁宫批红。遇有重大或疑难之事,本宫自会与诸位商议决断。”
她的开场白,既明确了权责,又表达了对内阁制度的尊重,让许多原本心怀忐忑的官员稍稍安心。
然而,监国的第一日,便不平静。各地奏报如雪片般飞来,虽有内阁先行处理,但最终决策仍需她定夺。从漕运税收到地方官员考核,从边境哨所补给到河工修缮款项,事无巨细,皆需过问。
沈清辞展现出惊人的精力与效率。她白日听取阁臣汇报,批阅奏章,夜晚还要召见相关官员,详细了解情况。她并非一味听从内阁意见,时常能提出关键问题,引经据典,权衡利弊,做出的决策往往令阁老们都暗自点头。
但潜在的阻力依然存在。以周文正为首的部分官员,虽明面上不敢反对,但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时常提出各种“遵循旧例”、“慎重考虑”的意见,无形中拖延了效率。
与此同时,墨云舟那边传来了新的消息。他秘密入宫禀报:“娘娘,跟踪那道人虽未成功,但我们排查西市及漕运码头,发现了几处可能与墨家有关的隐秘联络点,正在加紧监视。另外,南疆那边……我们安插的人冒死传出消息,叛军使用的毒蛊,其手法……极似墨家司药一脉的手段,而且,似乎有身份不明的高级祭司在暗中指挥。”
沈清辞放下手中关于江淮漕粮延误的奏报,揉了揉眉心。内忧外患,同时压来。她监国的担子,远比想象中更加沉重。而那个隐藏在暗处,与周文正或许有所牵连,又向南疆输送毒术的墨家网络,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悄然收紧。
她抬头望向殿外,天色已近黄昏。萧景琰离开才不过数日,她却仿佛度过了数月。前方的路布满荆棘,但她不能退缩。不仅为了萧景琰的信任,为了这万里江山,更为了腹中即将出世的孩子,必须撑起这片天。
“继续严密监视周府及西市据点,没有确凿证据,切勿动手。”沈清辞沉声下令,“传令韩世忠将军,陛下已亲赴南疆,让他全力配合陛下,清剿叛军,务必找到并除掉那个幕后祭司!”
命令下达后,她重新拿起朱笔,目光落在下一份奏章上——是关于北方边境几个军镇请求增拨过冬粮饷的急报。帝国的重担,已然实实在在地,压在了她这位监国皇后的肩上。而暗处的敌人,显然不会让她安稳地理政。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