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80章 实验室加入新伙伴

第280章 实验室加入新伙伴(1/2)

目录

第二百八十章

李教授视察带来的官方认可,如同在平静却暗藏竞争漩涡的校园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汹涌,却切实地改变了“灵韵”项目组所处的生态位。此前,“灵韵”更多被视为徐卓远个人天赋与封瑶奇思妙想的结合体,带着些许“玩票”性质。如今,李教授的肯定如同贴上了一张隐形的“潜力股”标签,一些之前持观望态度的相关院系学生,开始主动打听项目情况。封瑶的个人校园邮箱里,除了日常的课程通知,悄然躺了两封言辞恳切、附上了简历的邮件,询问是否有参与项目或哪怕只是旁听讨论的可能性。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满书籍和草稿纸的桌面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封瑶正在凝神整理李教授提及的“必要资源支持”所需提交的详细计划书,这份计划书需要将项目愿景转化为冷硬的数字和可执行的方案,对她而言是项不小的挑战。就在这时,一个略显腼腆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敞开的门边,指节轻轻叩响了门框。

“请问……封瑶同学在吗?”男生的声音不大,带着一丝书卷气的谨慎,仿佛生怕打扰了此间的宁静。

封瑶从计划书中抬起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形清瘦的男生站在门口,手里紧紧抱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厚实笔记本,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她放下笔,站起身,露出一个温和而鼓励的笑容:“我是封瑶,请问你是?”

“我叫林骁,是心理学系大三的学生。”男生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语速略快,透露出内心的紧张,“我听说了你们的‘灵韵’项目,对……对‘情感锚点’的理论非常感兴趣。我……我自己平时也做一些关于情绪识别与生理信号关联性的研究,看过一些徐卓远学长之前发表的关于认知计算的短文……”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不知道……能不能了解一下项目,或者,有没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哪怕只是整理数据也可以!”

封瑶心中一动。心理学系的背景,尤其是涉及情绪识别与生理信号,恰好是“灵韵”项目目前亟需补充的视角。徐卓远长于算法和模型构建,逻辑严谨如精密的钟表;她更偏向于宏观架构和应用逻辑,依赖的是重生带来的前瞻性直觉和对情感价值的深刻理解。但在人类情感认知的深层机理、特别是实验设计与严谨的数据分析上,一个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伙伴无疑是巨大的助力,能填补理论与实证之间的沟壑。

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请林骁进来,给他倒了杯水,然后清晰地为他介绍了项目的核心目标、现有框架以及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挑战——即如何将抽象的“语言符号锚点”(如“家”、“梦想”、“孤独”)进行有效分解、量化,并找到其与底层感官记忆(如气味、触感、声音)的稳定映射关系。

林骁听得极其专注,身体微微前倾,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渴望汲取水分。他不再紧张,而是不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当封瑶讲到“语境压缩”的困境和构建“个性化情感词典”的设想时,他眼睛明显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熟悉的风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这和我们认知心理学里的‘图式理论’和‘启动效应’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林骁的语气变得兴奋,之前的腼腆被专业讨论的热情驱散,“个体的情感锚点,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套高度个人化的认知图式。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标准化的语义启动实验,结合皮肤电反应、心率变异性、甚至脑电EEG等生理数据,尝试捕捉当特定语言符号作为启动刺激出现时,个体潜意识中被激活的初级感官关联簇及其强度、延迟时间。这或许能为你们的模型提供更精细、更客观的数据输入,而不仅仅是依赖主观报告。”

一直沉默坐在电脑后,仿佛对这边对话毫无兴趣的徐卓远,不知何时也抬起了头,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地落在林骁身上,像是在扫描一个突然出现的新变量,评估其数据接口的兼容性与潜在价值。

“语义启动实验的具体参数设计,比如刺激材料的选择、呈现时间、间隔设置,以及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你有哪些初步构想?”徐卓远开口,问题直接、精准,切入技术核心,没有任何寒暄。

林骁显然对徐卓远这种直来直往的风格有所耳闻,并未感到被冒犯,反而像是找到了可以验证自身构想的试金石,立刻走到墙边的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开始勾勒实验流程图。

“我们可以采用交叉模态设计,”他一边画一边解释,语速流畅,“比如,在听觉通道呈现‘家’这个词汇作为启动刺激,同时在视觉通道快速呈现不同类别的图片——代表‘温暖’的食物(如一碗热汤)、代表‘安全’的场景(如一个安静的房间)、代表‘亲密’的人物面孔(如微笑的母亲),记录被试对不同类别图片的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关键成分,比如N400可能反映语义冲突……”

他越讲越深入:“甚至可以考虑加入嗅觉刺激,看看特定气味(比如樟脑丸、饭菜香)能否作为启动刺激,关联到封同学提到的‘气味分子谱’,并观察其对后续语言符号处理的影响。这需要更精密的设备,但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封瑶看着眼前这一幕,一个严谨细致、善于将抽象概念操作化为具体实验步骤的心理学研究者,一个追求绝对逻辑、致力于将现实世界映射为算法模型的构建者,虽然思维方式迥异,一个倾向于分解与实证,一个倾向于整合与推演,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理解并量化人类情感的深层结构,在她主动搭建的“桥梁”上开始了第一次实质性的对话。她心中涌起一股奇妙的成就感,这不仅是项目推进获得了新的可能性,更是她主动编织人际网络、弥补前世孤僻遗憾的切实一步。她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命运安排伙伴,而是主动识别并吸引了需要的人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深入探讨,林骁在专业领域的扎实功底、清晰的逻辑以及对于实验细节的把控能力,赢得了徐卓远的初步认可——这种认可体现在徐卓远不再频繁提问质疑,而是开始沉默地、快速地在自己的电脑上记录林骁提到的几个关键实验参数和可能的数据接口格式。

“林骁同学,”封瑶适时开口,笑容真诚而充满期待,“你的想法对我们非常有启发,尤其是交叉模态实验的设计,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如果你愿意,我们非常欢迎你加入‘灵韵’项目组,主要负责情感锚点的实验验证与数据深化部分。当然,这可能会占用你不少的课余时间。”

林骁脸上瞬间绽放出光彩,像是终于找到了组织,用力点头:“我愿意!谢谢你们的信任!时间没问题,我对这个课题真的非常感兴趣!”他小心翼翼地收起那个厚厚的笔记本,仿佛里面珍藏着他所有的思考与梦想。

送走激动不已的林骁,实验室里恢复了安静。封瑶心情愉悦地整理着刚才讨论的笔记,感觉项目的拼图又补齐了至关重要的一块,前路的迷雾似乎被驱散了一些。

“他的研究方向,与项目需求契合度达到87.3%。”徐卓远的声音忽然响起,依旧是他那套冷静的评估体系,“引入该变量,预计能提升情感锚点数据维度和信效度约25%,对模型优化有显着正向作用。他提到的ERp成分和反应时指标,可以作为新的特征向量输入。”

封瑶已经习惯了他的这种表达方式,笑着回应:“是啊,而且林骁性格看起来也很踏实专注,应该会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能弥补我们在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短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