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80章 实验室加入新伙伴

第280章 实验室加入新伙伴(2/2)

目录

徐卓远“嗯”了一声,视线回到屏幕,但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片刻,又补充了一句,像是在进行某种内部数据更新后的自动汇报:“你识别并引入有效外部协作节点的能力,再次得到验证。系统协同效率预计提升15.8%。该能力对项目进展具有持续性正向影响。”

封瑶忍不住又想笑,这次却带着一种了然的温暖。她知道,这大概是他能说出的、最接近“你做得真棒,这个招募决策很正确”的话了。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肯定着她的价值和成长。

**\\*\\*\\*\\****

周末,封瑶主动提议和母亲一起去逛新开的的大型超市采购。这是她重生后刻意培养的习惯,将曾经觉得琐碎无味、甚至有些抗拒的家庭活动,变为弥补亲情、共享生活气息的珍贵仪式。她深知,这些平凡的日常,正是构成“家”这个强大情感锚点的无数细微丝线。

走在明亮宽敞、货品琳琅满目的货架间,母亲絮絮叨叨地比较着不同品牌洗衣液的价格和容量,询问封瑶下周想吃什么水果,晚餐是炖排骨还是红烧鱼。封瑶挽着母亲的手臂,耐心地回答,偶尔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买些山药和母亲爱吃的糯玉米。她享受着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平淡,这是她前世在冰冷的实验室和孤独的公寓里求而不得的安稳与温暖。

在生鲜区弯腰挑选橙子时,封瑶无意间瞥见斜对面冷链柜前一个有些眼熟的身影——是林若涵。她正和一个打扮时髦、妆容精致的中年女性在一起,似乎是她母亲。两人之间的气氛却并不融洽,林若涵微微嘟着嘴,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耐烦,手指无意识地划着手机屏幕,而她母亲则皱着眉,正在低声数落着什么。尽管刻意压低了声音,但偶尔几个尖锐的词句还是飘了过来:

“……让你多跟李教授那样的权威接触你不听,多刷刷脸,对你以后保研、出国都有好处!非得去掺和什么学生自发弄的项目,能有什么出息?小打小闹!你看人家王局长的女儿,才大二就已经跟着导师发了一篇ScI了,你呢?”

封瑶迅速移开目光,不想卷入别人的家务事,也更不愿让林若涵感到难堪。但心中却微微明了,为何林若涵之前会对背景深厚、能力出众的徐卓远表现出那样的兴趣,又为何会对她这个看似普通的合作者带有若有若无的竞争意识。原来,那光鲜亮丽、自信从容的外表下,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的、不为人知的压力与期望,她的行为逻辑似乎也找到了部分注解。这让封瑶对林若涵的印象,除了之前的些许戒备外,也多了一丝复杂的理解。

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母亲的手。母亲正拿着一盒草莓,疑惑地转头看她:“怎么了瑶瑶?脸色忽然有点凝重。”

“没什么,”封瑶将头轻轻靠在母亲肩上,嗅着她身上熟悉的、让人安心的皂角清香,驱散了刚才听到那些话带来的一丝压抑,“就是觉得,能这样和妈妈一起逛超市,聊着晚上吃什么,真好。”

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眼角眉梢都舒展开来,笑开来,眼角的皱纹像盛开的菊花,她反手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温热而略带薄茧的掌心传递着无言的力量。“傻孩子,这有什么好的。”她语气嗔怪,但眼底满是暖意。这个简单的动作和眼神交流,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诠释什么是“家”的锚点——无条件的接纳、平凡的陪伴与温暖的支撑。

**\\*\\*\\*\\****

新的一周,林骁正式加入项目组。他不仅带来了更为严谨完善的实验设计方案和一套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还主动联系了心理学系的实验室,初步协调了部分基础设备的使用时间。在他的协助下,封瑶对“语言符号锚点”的分解有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测量路径,而徐卓远则开始着手将这些新的、更客观的生理数据维度和反应指标整合进算法模型,尝试构建更复杂的多模态情感映射网络。

实验室里,三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键盘清脆的敲击声、书页翻动的哗啦声、偶尔针对某个实验细节或参数设定的低声讨论,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与专注的研究协奏曲。林骁很快适应了徐卓远的高效节奏和封瑶的协调沟通,他细致严谨的特点在数据预处理和实验操作规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封瑶有时会从屏幕前抬起头,看着眼前的景象:徐卓远眉峰微蹙,全心沉浸在代码的世界,屏幕上的光映在他专注的瞳孔中;林骁对着复杂的实验数据图表,时而奋笔疾书记录灵感,时而凝神思考,推敲着某个统计方法是否合适。一种充实而澎湃的情感在她胸中激荡,那是一种创造的喜悦、合作的温暖以及向着目标稳步前进的踏实感。

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前世那个蜷缩在角落、因敏感于自身“普通”而自卑、被动等待命运审判的阴郁女孩。她主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壳,修复了与母亲之间曾有的细微裂痕,找到了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伙伴,正在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那些曾经让她自卑、让她敏感的缺憾,似乎在这一次次的主动构建、一次次的问题解决、一次次的与人连接中,被逐渐抚平、转化为了前进的内在力量。

徐卓远似乎感应到她片刻的走神和投注过来的目光,从繁复的代码中抽离,抬头望向她。隔着两台显示器之间狭小的空隙,他的眼神依旧清澈、专注,带着一丝他特有的、仿佛在分析数据般的探询。

封瑶没有躲闪,对他展露一个明朗而温暖的笑容,那笑容里包含着对当前状态的满足、对伙伴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如同窗外毫无保留倾泻而入的午后阳光,温暖而明亮。

徐卓远怔了怔,似乎处理这个非语言信息比处理复杂的算法逻辑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随即,像是某种内部程序在经过短暂延迟后终于达成了共识,他也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略显生疏地牵动了一下嘴角。

那或许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社会意义上标准的微笑,但在封瑶眼中,却比任何绚烂的晚霞都更让她心动。那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他们之间那座由代码、逻辑和共同目标构建的桥梁上,开始有了一丝难以量化的、名为“默契”的温度。

在她内心的情感图谱上,一个名为【徐卓远-默契与认可】的锚点,正在悄然生根,发出坚韧而稚嫩的新芽,与其他代表“亲情”、“友情”、“事业”的锚点一起,共同支撑起她愈发稳固的情感世界。而在徐卓远那庞大而井然有序的内部数据库里,一条新的记录在无人指令下自动生成并高亮标记:【观测到对象(封瑶)在非特定任务情境下,散发高强度正向情绪辐射,该辐射对系统(自指)核心进程产生未知扰动,暂命名为‘封瑶效应’。初步分析:该效应有助于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能与……情绪稳定性?数据样本不足,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需进一步收集数据,进行长期观测。】

成长的轨迹与情感的涟漪,正在这个小小的、堆满了书籍与设备的实验室里,无声而深刻地交织、扩散,编织成一首远比算法更复杂、比数据更动人的生命序曲,预示着下一个乐章,将更加波澜壮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