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封瑶效应”和实验室涟漪(1/2)
林骁的加入,如同在“灵韵”项目严谨而略显冷峻的学术氛围中,注入了一股温润而富有生机的活水。他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实验心理学知识,更是一种细致入微、条理分明的工作风格。不过短短几天,一份厚达二十余页的《情感锚点交叉模态实验初步方案》便摆在了封瑶和徐卓远面前。
方案详尽得令人惊叹。它不仅完美融合了林骁之前提出的“语义启动结合多通道生理信号测量”的核心构想,更将抽象的思路落地为可操作的步骤:从基于“大五人格”和“情绪易感性量表”精确筛选被试,到实验流程的每一步骤、时长控制、指导语标准化;从脑电图(EEG)、皮肤电(GSR)、心率(hR)等数据的同步采集与预处理方法,到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如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自主神经反应模式)的统计检验计划,甚至考虑了实验环境的光照、噪音控制等细节。其严谨程度,让封瑶在翻阅时,仿佛能看到林骁在灯下逐字推敲、反复校验的身影。
“林骁,这份方案太出色了!”封瑶忍不住赞叹,指尖划过纸面上清晰的流程图,“有了它,我们申请设备和场地的说服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林骁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推了推眼镜,脸颊微红:“封同学过奖了。主要是你之前梳理的情感锚点理论框架层次分明,给了我清晰的靶子。而且,徐学长提出的几个关于数据接口协议和格式标准化的问题,非常关键,帮我避免了好几个可能的数据兼容性陷阱。”
他口中的“徐学长”此刻正隐没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之后,只能听见键盘发出密集而规律的敲击声。徐卓远甚至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作为回应。他的屏幕上,复杂的算法结构图正在根据林骁方案中提供的具体特征向量(如N400波幅、p300潜伏期、皮肤电导反应峰值等)进行动态调整和编码,试图将这些生物信号“翻译”成他那个庞大神经网络能够理解和学习的数字语言。
封瑶早已习惯徐卓远这种近乎“人机合一”的沉浸状态,她对林骁投去一个理解的眼神,低声道:“别介意,他进入工作状态后就是这样,眼里只有代码和数据流。他没直接指出逻辑漏洞,就代表你的方案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行的。”
林骁连忙点头,心中对这个小团队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很快发现,封瑶是这个三人小组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与“情感粘合剂”。她能精准解读徐卓远那些高度压缩、充满技术黑话的表述,将其转化为林骁能够理解的实验逻辑与需求;同时,她也能将林骁涉及的心理学专业概念、实验伦理与操作限制,精准地“翻译”成徐卓远关心的数据格式、模型参数与算法约束。她就像一座设计精良的桥梁,稳稳地架设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因心理学这两片看似独立却又必须紧密协作的知识大陆之间。
项目在这务实而高效的氛围中稳步推进。封瑶负责总体统筹,撰写向学校申请资源的报告,并继续深化她对情感锚点在不同情境下分层激活机制的理论思考;徐卓远则专注于核心算法的迭代优化与模型训练,试图让机器更好地“读懂”人类的情绪;林骁则着手预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筛选和编制用于语义启动的词语库、图片集,联系心理系的学生被试库,并初步熟悉生理信号采集设备的操作。
这天下课后,封瑶抱着几本刚借来的认知心理学专着回到实验室,发现室内异常安静,只有服务器运行的低沉嗡鸣。徐卓远罕见地没有坐在电脑前,而是伫立在窗边,清瘦的身影映在玻璃上,目光投向楼下充满生机的校园林荫道,似乎在……发呆?这在他身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封瑶放轻脚步走近,顺着他的视线向下望去。午后的阳光透过葱郁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过,欢声笑语夹杂着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看什么呢?这么出神。”封瑶轻声问道,生怕打破这片宁静。
徐卓远似乎对她的到来并不意外,也没有回头,只是抬起手,食指精准地指向楼下某个方位。封瑶凝神望去,看见了林骁。他正被一个穿着剪裁合体的白色连衣裙、长发微卷披肩的明媚女生拦住了去路。女生笑容灿烂,正热情地说着什么,还用手比划着,像是在邀请。林骁则显得手足无措,脸颊涨得通红,双手下意识地抱着怀里的书,连连摆手,身体微微后仰,一副想要逃离的窘迫模样。
“文学院二年级,苏瑾。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校园活跃度指数9.2(满分10),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在校园内部网络影响力排名稳定前五。”徐卓远用一种近乎智能语音播报的平稳语调陈述,“她正在尝试邀请林骁参与下周校园嘉年华的闭幕舞台剧演出,理由是‘角色需要他这种沉静内敛的书卷气质’。根据我对林骁过往行为数据(包括图书馆借阅记录、课堂座位选择偏好、食堂就餐同伴频率等)的建模分析,他接受此类公开性、强社交性邀请的概率低于3.7%。”
封瑶失笑,没想到徐卓远还会观察并分析这种“人间烟火”。她看着楼下林骁那几乎要同手同脚的紧张姿态,以及苏瑾那带着善意的、不依不饶的明媚笑容,心中微微一动,一段被尘封的记忆悄然浮现。
前世,她也曾是林骁那样,对于过于热情和外向的社交邀请感到本能般的无所适从,甚至会因为害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刻意回避,将自己缩在安全的壳里。那时的她,将这种退缩和自我封闭当成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却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许多可能的连接与风景,留下了不少遗憾。
“你觉得……林骁应该接受这个邀请吗?”封瑶忽然很想听听徐卓远纯粹基于逻辑之外,是否会有一丝不同的看法。
徐卓远转过身,眉头习惯性地微蹙,似乎这个问题触及了他程序逻辑的某个边界条件。“参与决策应基于个体偏好函数与时间成本效益分析。舞台剧排练耗时巨大,平均每日需投入3.5小时,持续两周,对项目当前进度的潜在负面影响系数为0.18。但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积累角度分析,接触苏瑾这类高连接度节点个体,可能拓展认知边界,获取非结构化信息流,长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利弊需进行加权计算。”他顿了顿,基于刚才的观察补充了关键变量,“但根据林骁实时的微表情识别(回避眼神接触、面部肌肉紧张)与姿态分析(身体后倾、手臂交叉),其生理应激水平显着升高,主观意愿倾向明显为负面,权重极高。”
“有时候,人不能只计算利弊得失。”封瑶看着楼下最终找到空隙、几乎是落荒而逃的林骁,以及站在原地,虽然有些无奈却依旧笑容灿烂、朝着他背影喊了句什么的苏瑾,轻声说道,“尝试一些自己不擅长、甚至内心深处有点害怕的事情,或许……会意外地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像我……”她顿了顿,将那个沉重的“重生”二字悄然咽下,改口道,“就像我,以前也非常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说话,甚至课堂汇报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但现在,为了推动项目,不也得硬着头皮去和不同的人沟通、去表达我们的想法吗?过程确实会难受,会忐忑,但结果……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甚至带来了新的可能。”
徐卓远安静地听着,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地落在封瑶脸上,仿佛在扫描并分析她这段话背后的深层代码与情感向量。过了几秒,他才开口,问题直接而本质:“你的行为模式改变,尤其是社交主动性与风险承担意愿的显着提升,经观测确实优化了系统——即本项目组的整体运行效能。这种改变的初始‘驱动变量’是什么?是外部环境激励,还是内部状态重构?”
他的问题总是这样,一针见血,直指核心。封瑶迎着他探究的目光,那双清澈的眼眸里没有了前世的迷茫与阴霾,只有一片温和而坚定的光芒:“源于我不想再错过那些本可以拥有的经历和连接,源于我想打破过去的自己,变得更好、更勇敢。源于……我想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机会,包括这个充满挑战的项目,也包括……能够一起并肩前行的伙伴。”
“伙伴……”徐卓远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词汇,像是在解析一个陌生而复杂的变量,试图理解其情感负载与功能定义。他的视线微垂,落在封瑶刚才因为快步走进来而摊开在桌面的笔记本扉页上。那里,用清秀而有力的笔迹写着一行字:“主动连接,弥补遗憾,构建想要的世界。”
他没有直接询问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只是默默地将这行字的视觉信息,与封瑶此刻眼神中传递出的坚定与温暖,一同进行高维编码,存入了脑海中那个名为【封瑶-行为驱动分析】的临时数据库。几乎同时,他内在的“系统”再次弹出提示框:【警告:“封瑶效应”强度持续提升,对系统(自指)核心进程及附属子系统(如林骁)产生明显扰动。影响范围扩大,模式复杂化。建议:提升观测频率,深度分析其交互逻辑。】
---
几天后,好消息传来。封瑶提交的那份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的资源申请计划书得到了校方的初步认可。学校批准他们在项目期间免费使用心理学系的基础生理信号采集设备(包括EEG、GSR、hRV等),并协调出了一间位于实验楼角落的小型活动室,作为他们的临时实验场地。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为项目的实证研究铺平了道路。
三人选了一个大家都没课的下午,一同前往心理学系实验室熟悉设备。林骁在这里如鱼得水,他熟练地打开各种仪器,向封瑶和徐卓远介绍着电极帽的佩戴标准、导电膏的使用技巧、皮肤电传感器的放置位置,以及如何观察和初步判断采集到的信号质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