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舞台和算法的交汇点(1/2)
苏瑾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瞬间打破了实验室里由代码和数据构成的宁静壁垒。她目光灼灼地看着封瑶,笑容没有丝毫攻击性,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热情。她今天穿了一件改良过的汉元素连衣裙,裙摆绣着淡淡的墨竹,与实验室的科技感形成微妙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她自信的气场中。
“封瑶同学,我听林骁提过,你们的‘灵韵’项目是研究脑机接口方向的人机交互优化,对吧?”苏瑾开门见山,语速轻快,仿佛早已打好了腹稿,“我们文学院这次的跨年舞台剧,想尝试一些突破。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比如灯光、音效、演员的肢体语言,虽然经典,但总觉得少了点更直接、更能撼动观众内心的‘利器’。”她说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frtration(挫败感),“我们排练时,总觉得有些情绪的浓度,靠演员的表演和现有的技术手段,很难百分之百地传递到观众席,尤其是后排的观众。”
她微微前倾身体,眼中闪烁着构思蓝图时的兴奋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理想的舞台:“我在想,如果……如果能将你们的脑波信号,或者说,某种代表‘情绪’或‘专注度’的生理信号,经过处理后,实时转化为可视化的舞台元素呢?比如,当主角内心激烈挣扎时,背景光影随着他脑波中的‘情绪’指数剧烈变幻,形成一种视觉化的‘内心风暴’;当剧情进入静谧沉思时刻,环绕立体声效根据主角的‘专注’或‘放松’状态,流淌出相应的空灵音符,甚至带动整个剧场的气流和微香氛……让舞台不再是演员的独角戏,而是与主角内心世界同频共振的‘活’的场域。”
这个想法大胆而新颖,让封瑶和一旁的林骁都微微一怔。林骁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显然被这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触动了技术神经。连一直置身事外、仿佛在后台运行着独立进程的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也不由自主地停顿下来,镜片后的目光第一次带着明确的、非社交礼仪性质的探究,落在了苏瑾身上。他似乎是在评估这个提出如此“非标准”构想的人。
“将非结构化的生理信号,实时转化为符合艺术审美且能准确传达剧情情绪的多媒体流?”徐卓远低声重复,像是在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估,语调平铺直叙,却精准地切中了要害,“这涉及到信号采集的稳定性、实时降噪与特征提取的效率、情感模型的匹配精度,以及最终输出端与舞台灯光、音响、甚至可能的环境控制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技术实现路径上存在多个挑战节点,尤其是延迟控制和艺术表达的对应关系,需要大量测试来建立映射模型。”
他的话语依旧冷静客观,但熟悉他的封瑶却能听出,那平静语调下隐藏的一丝被挑起的兴趣。对徐卓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将现有算法置于复杂、动态且要求极高的真实环境下的绝佳测试场,其挑战性远非实验室的模拟数据可比。
苏瑾显然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但她精准地抓住了徐卓远话语中并非完全否定的意味,笑容更加明媚:“具体的技术实现,当然是你们这样的专家来考量。我只是提供一个方向和需求。我觉得,这不仅能让我们的话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对你们的项目而言,不也是一个绝佳的、在真实复杂场景下测试技术稳定性和应用潜力的机会吗?这远比在封闭实验室里面对冷冰冰的数据要生动得多,也更能检验技术的‘人性化’程度,不是吗?”她顿了顿,补充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点,“而且,这次跨年晚会是全校性的活动,关注度很高。如果成功,‘灵韵’的名字和它的神奇效果,一夜之间就能传遍校园,甚至吸引更外界的目光。这比我们埋头苦干然后发论文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
她的话语极具煽动力,尤其是最后几句关于“真实场景测试”、“检验技术的‘人性化’程度”以及“快速传播”,像是一颗颗精准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前世,她的技术最终被用于商业博弈和冰冷的效率工具,与最初希望通过技术连接人心、改善沟通的初衷背道而驰,那种背离感曾让她深感无力和悔恨。苏瑾的提议,虽然看似跨界且充满不确定性,却隐隐指向了一个更温暖、更贴近她内心本源追求的方向——用技术去放大和传递人类细腻的情感体验。而“快速传播”这一点,也让她心动,重生后,她深知时机和影响力的重要性。
林骁站在一旁,看着苏瑾在谈及创意时神采飞扬的侧脸,耳根的红晕尚未完全褪去,眼神里却多了几分深思。他之前拒绝苏瑾,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不习惯成为舞台焦点,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与项目无关,纯粹是个人请求。但此刻,听到这个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具体构想,他作为技术人员的本能被彻底触动,大脑已经开始不自觉地在脑中勾勒起实现的框架:信号采集用什么设备干扰最小?实时数据传输如何保证稳定?情绪指数到光影变化的映射函数该怎么设计?
封瑶没有立刻回答,她沉吟着。苏瑾的提议确实很有吸引力,但也存在风险。项目正处于关键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阶段,参与舞台剧合作,意味着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适配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需求,可能会打乱原有的研究节奏。而且,苏瑾此人……她的热情背后,是纯粹的艺术追求,还是夹杂着其他目的?上次林若涵带来的“机会”尚且需要警惕,这次苏瑾的主动靠近,同样需要审慎评估。她想起林骁之前提到的,苏瑾在文学院是出了名的“点子王”,但有时想法过于天马行空,执行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
“苏学姐的想法非常有趣,也很有开创性。”封瑶抬起眼,语气平和而认真,既表达了兴趣,也保持了项目负责人的审慎,“不过,这涉及到我们项目核心技术的应用场景拓展,我们需要内部评估一下技术可行性、时间成本以及对主项目进度的潜在影响。能否给我们一些时间讨论一下?”她需要和团队,尤其是徐卓远和林骁,确认技术底线和投入限度。
“当然可以!”苏瑾非常爽快,似乎对可能遇到的考量早有预期,她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U盘,“这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沟通的合作设想。我把我们舞台剧的初步剧本、分镜草图以及希望加入互动效果的关键场景标记和情绪需求说明,都整理在里面了。你们可以先从技术角度看看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之后再详谈。”她说着,又笑着补充了一句,语气真诚,“无论合作能否达成,我都非常高兴能认识你们,能和这么厉害的团队交流想法,本身就已经很有收伙了。说真的,我之前找过学校多媒体社团,但他们最多只能做做预编程的灯光秀,达不到我想要的‘实时共鸣’效果。”
她的进退得宜、充分准备和坦诚态度,无形中减少了他人的防备。苏瑾又简单寒暄了几句,便礼貌地告辞,离开前,还特意对带她过来的林骁笑了笑,低声道了声“谢谢,林骁学长,麻烦你了”,那声“学长”叫得自然又带着点俏皮,让林骁再次有些不自然地推了推眼镜,含糊地应了一声。
实验室的门再次关上,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属于文学院的艺术气息。
林骁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但语速比平时快了些,显露出内心的活跃:“从技术层面看,这个设想并非天方夜谭。我们的算法对几种基础情绪状态和专注度水平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了应用门槛。难点确实在于卓远说的,实时性保证,以及如何将这些抽象数据‘翻译’成符合戏剧张力的视听语言。这需要和艺术团队进行大量的沟通和调试,建立有效的‘情绪-艺术元素’映射库。”他看向封瑶,“但我觉得,值得一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压力测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