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商路初通(1/2)
东伯侯的探马被扣下,消息却如同长了翅膀,更快地飞回了东鲁主城。
然而,预想中的兴师问罪并未立刻到来。东伯侯姜桓楚的态度愈发显得暧昧难明,只是边境地区的巡逻队明显增加了频次,带着一种审视与警惕,远远窥探着东鲁之滨的变化。
殷星对此心知肚明,却并不点破。那位老诸侯显然在权衡,在观察。而这,正是殷星需要的宝贵时间。
他下令将被扣的探马暂时羁押,不予虐待,也不释放,就这么悬着。同时,对内加快发展的步伐。
水力工坊日夜不休地运转。新式的织机产出着质地均匀、细腻结实的布匹,远超寻常农户手织的土布;水力锻锤下,百炼钢被锻打成各式农具、兵刃,甚至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标准零件。
产量上来了,质量更是出众。但光生产出来还不够,必须流通起来,才能盘活整个封地的经济。
殷星再次颁布政令:鼓励封地百姓将多余农产品、工坊产品用于交易;于巡狩使府旁设立官营市集,提供摊位,头三个月免税;同时,派出机灵之人,带着少量样品布匹和农具,前往周边较为友好的小邑、村落,宣传东鲁之滨的货物。
起初,外界多是观望和怀疑。东鲁之滨的贫瘠之名远扬,能有什么好货?
但很快,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行商来了。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粮食、盐巴、或是本地特产,换走了一些布匹和几把新式镰刀、锄头。
当他们将这些货物带到其他地方售卖时,惊人的效果显现了!
那布匹耐用又便宜,农具锋利省力,几乎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利润远超他们的预期!
消息迅速在行商圈子里传开:“东鲁之滨那个新来的领主,有点东西!出的货真是这个!”有人竖起大拇指。
于是,第二波、第三波行商接踵而至。他们不仅来自东伯侯辖下的其他乡邑,甚至还有从更远地方闻讯赶来的。
官营市集迅速变得热闹起来。本地的百姓拿着自家产的粮食、禽蛋、编织物,换到了急需的盐铁、漂亮的布匹、甚至是从未见过的外地稀罕物。工坊生产出的产品找到了销路,换回了大量粮食、原料和珍贵的铜贝。
经济,这台沉寂已久的机器,一旦开始转动,便爆发出巨大的活力。
税收(虽然目前很低)开始产生,府库渐渐充盈。百姓手中有了余财,脸上笑容多了,消费能力也增强了,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一种良性循环开始形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