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维新改良(2/2)
他讲解之际,卫题、张瓚等人捉笔记录,都是速记,以后誉抄的时候,他们还要根据语境,以及自身的理解,斟酌用词,用更凝练的方式记录这些。
文字有书写成本在,刻石成本更高。
讲学、辩论之时,肯定会详细阐述、举例子说明,但记录时,都是儘可能的凝练。
以后军队会扩编,赵基不可能再来宣讲维新理念,现在就要整理成册,以便以后的军更研读、领会。
维新仅仅只是个开始,如果难以维新,那就进行革命。
新莽之乱时,儒士能公然推动舆论迫使皇帝退位、禪让;自桓灵二帝以来,
天灾人祸接钟而起,儒士中也开始自我猜疑。
古今两派融合后,彼此斗爭减少后,许多人有更多时间来反思。
这股反思潮流之下,爆出来的异端土人比比皆是。
別说民间、军中,朝堂中人討论汉室灭亡也是常有之事。
又不是直接造反,而是提倡维新。
维新不成,带不动这个陈腐的朝廷,再兴革命之事,这有什么错
赵基理直气壮宣扬维新之论,
毕竟维新最难的兵諫已经达成,现在属於维新派掌权,与旧日公卿和睦相处,谋求具体改良、维新变法的出路。
维新不能嘴上喊,必须要变法,从制度上尝试。
而卫题捉笔记录,他可不想维新成功;成功后,他不认为军队还会保持现在的凝聚力。
维新成功,朝野各处生机勃勃—-就没人愿意打仗了,很多人也就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旧日公卿反扑夺权,维新一派必然死伤狼藉,还要背负恶名。
不是卫题心理阴暗,他所学到的东西,以及自前经歷以及反思的经验总结,
让他十分牴触。
现在最想弄死旧日公卿的不是赵基,而是卫题、卫固等人。
未台上赵基又开始让听讲军更提问,他则进行回答。
相互交流,底层军吏能领会他的精神、意志。
而赵基本人,也能在思想碰撞过程中,不断打磨、提升並巩固自己的认知。
以天道压人道,才是维新改良、革命造反的大义所在。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另类的,存天理灭人慾。
现在普阳聚集这么多的军队,前后也就最多一百天的集训时间。
三个月时间,在赵基看来只能完成基本的新兵队列训练。
思想统一谈何容易
让绝大多数人保持相对服从、中立,今年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真有三万与他志同道合的军队,他现在就敢去跟袁绍决战。
他眼中的普阳大军,始终是乌合之眾。
这次用兵,他不可能督率全军,这么大一团火,放到哪里都是危险的事情。
所以出征之前,要儘可能稳固军心,这样他才能带少部分精锐去打高干。
上党必须打,他不认为袁绍会主动退让。
退让的话,那就不是袁绍了,这有失江湖带头大哥的体面。
大哥可以死,但体面不能丟;体面损坏了,大哥也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