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150机(1/2)
发射卫星的这十几天,空间他都没来的及照顾。
看著已经成熟的玉米,李梟索性掰了起来,用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掰完了,把他们堆成一个小堆就不再管。
又看了看蔬菜水果的生长情况,这才进了屋坐在电脑前查找了起来。
这么一查找,李梟心中也是凉了半截。
他还真没猜错,hds-9机的硬体配置,確实用了很多这个时期没有出现的东西,最要命的就是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项。
hds-9机在这一块採用的並不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用的是中大规模集成电路。
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要知道小规模集成电路,逻辑门大概在10个以下,元器件不会超过100个,这种规模的集成,现在国內已经可以製造出来了。
中规模集成电路,逻辑门在10门至100门之间,元器件数在100至1,000个之间,而对於这个规模的电路,现在国內也突破了,製造出来,不过大概只能够最大50个逻辑门左右
並且產量和良品率都有限。
至於大规模集成电路,逻辑门至少要在100个以上,元器件数量至少在1,000个以上。
这就有些难了。
光刻工艺、材料纯度都必须有所突破,就拿光刻工艺来讲,光刻精度必须提升至微米级以下才可以,至於材料的话也需要研究出“电子纯”和“os纯”的超高纯度试剂和光刻胶。
至於製作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型集成电路的製造方法,都是製版依赖手工刻绘红膜,根本就无法处理复杂图形,而大型的集成电路,则需要计算机辅助自动製版技术。
“看来是製造不出来了”,看到这些信息,李梟算是彻底死了心。
不过很快眼神就又亮了起来,既然缺少光刻机,那就製造出光刻机来,研究出新型材料,弄出超净环境,设计出设计方法来,形成一个体系,不过这些就需要一步步来了。
李梟记得能够实现1微米以下的光刻机,是fpa-141f光刻机,这款光刻机1975年才被製造出来,也是全球首款实现了1微米以下的图形曝光的计算机。
不过它的製造难度就有些高了,以现在国內的工业技术肯定无法製造出来。
倒是可以先从低端的光刻机入手研究,现在全球普遍都是接触式光刻,国內研究的也是接触式光刻,並已经有了成功。
既然如此,李梟就打算从接近式光刻入手,至於再往后的投影式光刻,这个就有些超过他的能力了。
也超过了这个年代製造的极限。
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李梟把目光放在了gk-3、gk-4,这是国內早期的產品,也是代表了国內在该领域的自主探索的成功。
虽然製造出了gk-3、gk-4的时候,已经到了70年代中后期,但也正是如此,gk-3、gk-4光刻机,也算是集大成製作,该有功能都很全面,不像是早期的產品,是一代代叠加来的。
虽然找难度肯定有所上涨,但也会省去很多研究的时间。
不过研究光刻机的项目还要往后放放,现在最重要的是研究第三代计算机。
李梟也就不再查找关於gk-3、gk-4光刻机的资料,而是查找起了关於150机的详细资料。
150机研究成功的时间是1973年,是由当时的燕京大学、燕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联合研製。
而它的出现也是在当时的国內,突破了很多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