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31章 兵不血刃,智取弘农

第31章 兵不血刃,智取弘农(1/2)

目录

吕布军撤离长安后,并未急于急行军,而是以稳健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的弘农郡推进。贾诩的建议十分明确:稳扎稳打,沿途消化,避免成为惊弓之鸟般的流寇。

弘农郡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边缘,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是连接关中与中原、河洛地区的咽喉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其郡治所在名为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而境内最重要的关隘则是天下闻名的潼关。谁掌控了弘农,谁就扼住了关中东出的门户,进可窥视中原,退可固守关中,乃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此时的弘农郡,并未被强大的军阀所占据。自董卓迁都长安后,关东诸侯混战,无暇西顾,此地名义上仍属朝廷管辖,实际则由朝廷委任的郡守管理。现任弘农郡守,正是段煨。

段煨,字忠明,武威郡姑臧人,与贾诩算是同乡,亦出身凉州。他早年也是董卓部将,但与其他残暴的西凉同僚不同,段煨以谨慎稳重、治理有方而着称。董卓死后,他并未像李傕郭汜那样恐慌或急于表态,而是抓紧时间经营自己所辖的弘农郡,尤其注重屯田修武,保境安民。在他的治理下,弘农郡相较于周围动荡的地区,堪称一片难得的“清平之地”,百姓得以喘息,军队也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但兵力远不能与吕布的主力相比。段煨其人,可算得上是西凉军阀中的一股清流,但他同样对朝廷(或者说对王允)的态度抱有疑虑,对外部势力高度警惕。

吕布大军尚未进入弘农地界,其威名和动向早已传开。沿途一些小的山寨、坞堡或县乡武装,闻听是诛杀董卓的吕温侯率军过境,反应各不相同。有敬畏者,紧守门户,不敢招惹;亦有慕名者,试图投靠。

这一日,行军至华山脚下,前军来报,抓获一伙试图窥探军情的斥候,其头目自称是华山附近一伙义军首领,名曰王方,久仰温侯大名,特来打探,实无恶意。

吕布闻讯,命人将其带来。只见那王方虽衣着简陋,却颇有勇力之气,面对吕布虽紧张却不卑不亢。

“你为何窥探我军?”吕布问道。

王方拱手道:“温侯恕罪!小人王方,本是此地猎户,因不堪官府苛捐杂税与溃兵骚扰,聚拢了百十来个弟兄在此结寨自保。近日闻听温侯诛杀国贼董卓,又撤离长安,路过此地,弟兄们皆心生向往。故冒死前来,一是想确认是否是温侯本尊,二是…二是想看看有无投效的机会!若温侯不弃,我等愿为前驱,效犬马之劳!”

吕布与身旁的贾诩对视一眼。贾诩微微点头。

吕布看着王方,沉声道:“投效于我,需守军纪,令行禁止,不得再行劫掠乡里之事,你可能做到?”

王方大喜,立刻单膝跪地:“若能跟随温侯,正途出身,谁愿落草为寇?我等必严守军纪,绝不给温侯丢脸!”

“好!”吕布点头,“既如此,便准你等加入。你部暂编为斥候营一队,仍由你统领,负责前方探路,若有功,再行升赏!”

“谢温侯!不!谢主公!”王方激动不已,连忙叩首。他这百十人虽少,却熟悉本地地形人情,他们的加入,为吕布军提供了宝贵的本地情报。

类似的情形之后又发生了数起。吕布诛董的声望,以及他军纪相对严明、并非一味烧杀抢掠的名声,吸引了一些小股的地方武装或零散溃兵来投。吕布皆加以收编整顿,或为向导,或为辅兵,队伍虽未急剧膨胀,却在稳步增强对当地的控制力和了解。

数日后,大军抵达弘农郡界,兵锋直指郡治弘农县。

此时,弘农县城内,郡守段煨早已如临大敌。他站在城头,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吕布军旗号,眉头紧锁。吕布的威名和兵力让他深感压力,而来意不明更让他忐忑。

“府君,吕布大军压境,来者不善啊!”一旁的心腹僚属担忧道,“听闻其在长安与王司徒不和,方才率军出走,其志不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