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河内结盟·徐晃来投(2/2)
提及丁原,张扬脸色猛地一变,眼中闪过痛惜与一丝物伤其类的警醒。他沉默良久,猛地将碗中酒一饮而尽,重重放下酒碗。
“奉先兄……好意,我明白了。”他长叹一声,“回去告诉奉先兄,河内与弘农、河东,自是唇齿相依。所需盐铁,我便厚颜收下。今后但有差遣,只要不违道义,我张稚叔绝无二话!”他终究是个重情义且识时务的人,吕布给出的条件丰厚,指出的道路现实,又打出了感情牌,由不得他不应承。
李肃心中大喜,面上却不动声色,恭敬举杯:“太守英明!温侯闻之,必深感欣慰!愿我两家,永结盟好,共图大事!”
就在李肃于河内达成使命之时,华阴城中,迎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投奔者。
此人名徐晃,字公明,河东杨县人。原为郡吏,后任骑都尉,因不满上官贪腐及地方豪强横行,辞官归家。此人身材魁梧,面容方正,虽衣着简朴,却步履沉稳,眼神锐利,一看便知非寻常之辈。他早已听闻吕布诛董(刺客所为)、据弘农、败河东豪强、收华阴降军的一系列事迹,更亲眼见华阴易主后,吕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与昔日西凉军乃至郡兵作风截然不同。心中权衡良久,终于决定前来投效。
经人引荐,徐晃得以进入军营。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士卒操练刻苦,号令统一;营垒布置得法,井然有序;粮秣器械堆放整齐,可见主将治军有方。心中不由又添了几分好感。
中军帐内,吕布见到了徐晃。他目光如电,上下扫视一番。凭借穿越者的模糊记忆和此刻的观感,他几乎立刻断定,此乃大将之才。
“徐公明?”吕布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压,“吾知汝名。河东豪强为祸地方,汝曾力抗之,可是真?”
徐晃不卑不亢,拱手道:“晃确曾为之,然人微力薄,终无大用。闻将军匡扶地方,军纪严明,故特来相投,愿效犬马之劳。”他话中带着试探,想看看这位声名复杂的将军如何回应。
吕布闻言,竟大笑起来:“哈哈,好!吾欲肃清地方,还治于朝,正需汝这等熟知地方、且有胆识之人!”他站起身,走到徐晃面前,“空话不必多言。现予汝一职,协助张辽将军整训新降之西凉骑兵。彼等野性难驯,然确是善战之辈。吾要见其速成可战之师,汝可能做到?”
没有过多的寒暄和质疑,直接委以重任!徐晃心中一震,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和知遇之感。他猛地抱拳,声如洪钟:“蒙将军不弃,晃必竭尽所能,不敢有负重任!”
“好!”吕布满意地点点头,“去吧,文远会告知你详情。”
徐晃告退后,心中激荡不已。这位吕将军,杀伐果断,治军严谨,更难得的是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胆!或许,这乱世之中,真能在此人麾下,做出一番事业?
几乎与此同时,一封来自弘农杨氏、措辞更加亲切的信函,也送到了吕布案头。信中除了问候,更隐约提及,河内张扬处,已有“友人”先行打过招呼,铺垫情谊。吕布看完,随手将信递给贾诩。
贾诩浏览一遍,枯瘦的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杨氏开始下注了。主公,此乃好事。士族之援,虽缓却稳。”
吕布望向帐外,天空高远。河内结盟,徐晃来投,杨氏示好……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他的目光,却依旧冰冷而锐利。
他知道,这乱世之中,一时的安稳如同泡影。真正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