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秘库匠营·根基初奠(2/2)
高顺肃然,重重抱拳:“顺在,此间绝无闪失。”他的承诺,简短而沉重,一如他本人。
离开山谷,返回弘农城的路上,吕布的思绪已从未来的技术蓝图拉回到眼前的政务。军务有张辽、徐晃操持,徐晃整训降兵颇见成效,其严谨公允的作风很快赢得了部分西凉老兵的信赖;秘密技术的研发在高顺的看守下稳步推进;财政因盐利和宝藏而空前充裕。
那么,接下来便是巩固内部,尤其是与地方大族的关系。弘农杨氏的态度,经过前番“密诏”铺垫和河内之事的默契,已明显软化。
数日后,吕布在府中设下私宴,并未大张旗鼓,只邀请了杨彪及其一两位族中重要人物作陪,贾诩也在席间。
宴席谈不上奢华,却极是精致,显示出足够的尊重。酒过三巡,话题渐渐从风花雪月引向时局。
吕布举杯向杨彪示意:“杨公,前番多得贵府相助,河内张太守处,方得以顺利沟通,结为盟好。布在此谢过。”
杨彪连忙举杯还礼,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将军言重了。将军奉诏讨逆,匡扶社稷,我杨氏世受国恩,略尽绵力,乃是本分。张稚叔亦乃明理之人,能与将军携手,于国于民,皆是幸事。”他的话滴水不漏,既接了人情,又抬高了吕布,更强调了“国”与“民”,分寸把握得极好。
贾诩在一旁微笑着插言,语气温和:“杨公高义。如今将军坐镇弘农,安抚地方,然毕竟根基初立。诸如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招揽流民垦荒等事,还需倚仗如杨公这般德高望重、熟知地方民情的耆老鼎力相助。将军虽有心,然军务繁忙,且于此等政务,终不及杨公经验老到。”
这话既是吹捧,也是实实在在的抛出了合作的诱饵——让渡部分地方的治理权和利益。杨彪眼中精光一闪,他自然听懂了弦外之音。杨氏虽清贵,却也需实际的地方影响力和利益来维持家族繁荣。与这位手握重兵、看似颇讲规矩(至少比李郭讲规矩)的吕布合作,风险固然有,但收益似乎更为可观。
“文和先生过誉了。”杨彪抚须沉吟片刻,缓缓道,“老夫虽年迈,若将军不弃,于地方民政诸事,倒确可建言一二。弘农安定,亦是我杨氏宗族所愿。”
一场宴席,宾主尽欢。没有白纸黑字的盟约,但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默契已然达成。杨氏将在地方治理上给予吕布更多支持,而吕布则默许并保障杨氏在弘农的部分传统利益和影响力。
送走杨彪,吕布与贾诩立于阶前。春风拂面,已带暖意。
“杨氏开始下注了,虽仍是观望,但终究是好事。”贾诩轻声道。
吕布望着远处开始泛绿的田野,嗯了一声。他知道,宏大的战略需要坚实的根基来支撑。军队、技术、财富、粮食、人心……他正在一块块地垒砌自己的基业。过程缓慢,甚至琐碎,远不如战场冲杀来得痛快,但这才是乱世中真正能活下去、乃至笑到最后的根本。
他的目光越过弘农,似乎看到了更远的西方和北方。李郭的内乱何时会爆发?袁绍和曹操的争斗将走向何方?并州故乡……何时能归?
千头万绪,最终都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呼吸。路,要一步一步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