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李肃的差事(1/2)
河内郡,怀县。
夜色浓稠如墨,将白日的喧嚣与燥热彻底吞没。城中大部分区域已陷入沉寂,只有打更人单调的梆子声偶尔划过寂静的街道。但在城中一处不起眼的宅院深处,一间窗户被厚布严密遮挡的厢房内,却依然亮着一点昏黄如豆的油灯光芒。
李肃坐在一张老旧木案后,案上散乱地铺着几卷帛书和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有些是情报,有些是账目。他指尖沾了点口水,小心地捻开一卷帛书的边缘,就着那微弱跳动的灯火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名字和数字,眉头微微蹙起。空气里弥漫着灯油的焦糊味和旧帛书特有的尘霉气味。
就在这时,院外传来三长两短,极有规律的叩门声。
李肃捻动帛书的动作骤然停住。他侧耳听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警惕,随即迅速将案上的文书收拢,塞进案几下方的暗格里。做完这一切,他才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衣袍,走到门边,低声问道:“谁?”
“将军,洛阳急令。”门外传来一个压得极低的嗓音,有些沙哑,是负责内外联络的心腹。
李肃拔开门闩,拉开一道缝隙。一名穿着夜行衣的汉子闪身进来,立刻反手将门关上。他从贴身处取出一支细小的竹管,蜡封完好,双手递给李肃。
“送来的人说,吕将军吩咐,要快。”黑衣人补充了一句,便垂手退到门边阴影里,如同融入了墙壁。
李肃捏着那支尚带对方体温的竹管,走到灯下。他用小指指甲仔细剔掉封口的火漆,从里面倒出一卷更细的绢帛。展开,上面只有寥寥数行字,是吕布那刚硬潦草的笔迹,命令直截了当。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绢帛上的字句。起初是惯常的沉静,但随着阅读,他的眉头不由自主地挑动了一下,眼中掠过一丝明显的讶异。
“结交庐江皖县乔公?以盐利为诱?”李肃低声将命令的核心内容念了出来,声音里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疑惑。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绢帛上摩挲着,目光投向跳动的灯焰,仿佛想从那微弱的光亮里看出主公这番安排的深意。
庐江?那是孙策和陆康打得头破血流的地方,远离主公目前的势力范围,中间还隔着曹操、刘表、袁术的地盘。乔公?一个江东的乡土士绅,名不见经传,为何突然入了主公的法眼?还动用了自己这条线?
仅仅是为了卖盐?李绝不信。玉盐之利虽巨,但此刻冒险深入战区去开辟一条新的商路,并非急务。主公此举,必有深意。
“插手江东?未雨绸缪?抑或是……另有所图?”他喃喃自语,声音低得只有自己能听见。多年的情报生涯让他养成了从不轻信表面指令的习惯,总是试图揣摩其下的暗流。他重新看向绢帛,目光落在“秘密”、“机灵”、“熟悉南方水路”这几个词上,心中的猜测渐渐有了方向——这更像是一次布局长远的暗桩铺设,目标绝非一个乡绅那么简单。
沉吟片刻,他眼中疑虑渐去,转为一种接受任务后的冷静与专注。他走到案边,从暗格里重新取出一份名册。这名册并非军中编制,而是他多年来经营掌控的各种人手记录,三教九流,各有擅长。
油灯下,他枯瘦的手指沿着名册上的名字一个个划过,最终停在两个名字上。
“张三,王五。”他低声念出这两个名字。此二人原是江淮一带的水匪,后被收编,懂操舟,识水性,对长江沿岸乃至庐江水域颇为熟悉,而且机敏过人,懂得见风使舵,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家眷早已被妥善“安置”好,不怕他们起异心。是做这件事的合适人选。
“去,把这两个人带来。要隐秘。”李肃头也不回地吩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