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118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第118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1/2)

目录

洛阳营地的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将吕布的身影投在粗糙的帐壁上,拉得忽长忽短。案头,几卷材质、笔迹各异的绢帛和竹简散乱铺开,像是一片片来自不同方向的拼图,等待着他将其拼合成完整的天下舆图。

他首先拿起最厚实的那一卷,来自安邑贾诩。展开,是那份熟悉的、略带潦草却条理分明的笔迹。内容一如既往的周全:袁绍的三万斛粮食已顺利运抵兖州,曹操方面“感激涕零”地收下,无任何异常举动;兖州边境,曹军依旧沿河固守,营垒日坚,并无调兵遣将的迹象;西线,张济依旧龟缩陕县,仿佛已满足于偏安一隅;并州高干部,与徐晃的边境摩擦时有发生,但规模可控,似是试探而非决战。

吕布的目光在这些字句上快速扫过。袁绍的粮,曹操的守,都在意料之中。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才是真正的暗流汹涌。他指尖点着“兖州无异常军事调动”那几个字,嘴角勾起一丝冷嘲。曹操当然不会明着动,他在等,等河内自己乱起来。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想法,第二份绢帛,来自河内陈宫,带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急促而冷硬的气息。上面详细记录了抓获兖州细作、审讯出的离间计划、以及锁定的内部隐患——兹氏李家、野王孙家……一个个名字,像毒蛇般潜伏在河内新附的肌体之下。陈宫在信中已采取了反制措施,加强了监控与盘查。

吕布的眉头微微蹙起,但并非忧虑,而是一种被证实预判后的冷冽。曹操的爪子,果然伸进来了。陈宫的应对,果决而凌厉,符合他的风格。很好。

第三份消息则简短得多,是通过李肃转来的南方第一次回报。只有寥寥数语:南下人员已抵皖县,初见乔公,呈上玉盐,乔公讶异,态度谨慎,以战乱为由未即刻应允,亦未拒绝,留二人于客舍等候。

吕布的指尖在这行字上停顿了片刻。谨慎是正常的。那乔公若是见利眼开、立刻扑上来的蠢货,反倒不值一提。重要的是,钩子已经放下,香饵已然露出。剩下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最后一份简报则是关于孙策军的最新情况,来源混杂了公开情报和零散探报:依旧困守舒县城下,粮草匮乏,士气低迷,但孙策本人似仍未放弃,近日曾亲自率队出击,小有斩获,却也负了轻伤。

看到“负了轻伤”几个字,吕布的目光凝了凝。困兽犹斗。他几乎能想象出那个年轻人在城下焦灼、愤怒却又倔强不屈的模样。历史的车轮,正在按照它固有的沉重惯性,缓慢而坚定地碾过现实的尘埃。

他将这几份绢帛并排摊开,目光在其上来回移动。北方的稳守与渗透,南方的僵持与试探,东方的蛰伏与算计,西方的沉寂……以及自己派往东南的那步暗棋。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在他脑中逐渐清晰。

沉默片刻,他取过新的绢帛,提笔蘸墨。

给陈宫的回信,笔触果断而强硬:“河内之事,悉听公台决断。对心怀异志者,毋须姑息,可施以雷霆手段,务必尽快肃清内患,稳定人心。所需兵员支持,可径向文远(张辽)或公明(徐晃)请调。”

给贾诩的回信,则更侧重战略层面:“文和吾兄:兖州方向,加强经济与情报反制,其欲乱我河内,我亦可扰其兖南。袁绍赠粮之举,其意昭然,后续动向,尤需密切关注。并州高干处,令公明加强戒备,可示之以弱,诱其深入,若其敢来,则予重击。”

写罢,用印,封缄。两封命令被亲兵迅速取走,送往不同的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