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被《时代》捧上神坛,回家的路彻底断了!(1/2)
一周后。
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全球同步发售。
一架私人飞机降落在矿区的临时跑道上,舱门打开,运下来的不是援助物资,而是三大箱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杂志。
卡隆博将军亲自带队迎接,那神情,仿佛在迎接失散多年的圣物。
他将一本崭新的《时代周刊》,像捧着摩西的石板法典一样,双手恭敬地,递到了孙连城面前。
孙连城低头看去。
封面上,是他自己的侧脸。
照片的构图极具匠心,背景是那棵古老的猴面包树,他盘腿坐在地上,面前是那副他根本看不懂的围棋棋盘,眼神凝视着远方,神情淡漠而悠远。
在摄影师的镜头和后期的调色下,他那张写满了“不想上班”的疲惫脸庞,被渲染出了一种洞悉世事、超然物外的圣人气质。
然后,是标题。
那行鲜红的英文字体,硕大,加粗,笔画扭曲,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深深刻入孙连城的视野。
《什么都不做的人,如何改变了一切?——来自东方的寂静革命》
(《什么都不做的人,如何改变了一切?——来自东方的寂静革命》)
孙连城的呼吸骤然停滞。
世界,在他眼前,失去了声音。
完了。
芭比q了。
这下彻底被架在烧烤架上下不来了。
他不是骗子,不是神棍,不是精神病。
他是革命导师。
孙连城眼前一黑,差点当场表演一个原地飞升。
老王和老张激动得满脸通红,捧着杂志,像是捧着自家孩子考上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手都在抖。
“书记,您看,您看!世界……全世界都在学习‘孙学’啊!”
“这……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这场由萨拉·詹金斯掀起的风暴,其威力远超孙连城的想象。
文章没有纠结于那些无法解释的“神迹”,而是另辟蹊径,将孙连城的一切行为,都解读为一种名为“无为而治”(wuwei)的东方哲学在现代社会的终极实践。
“他从不强迫,只是引导。”
“他从不命令,只是示范。”
“在一个人人都在拼命‘做加法’的内卷时代,孙连城用他的‘减法’,为这个过度干预、过度焦虑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文章一出,全球轰动。
“孙学”(thetaoofSun)这个词,一夜之间成了推特和脸书上的热门标签。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在分析完K线图后,开始煞有介事地讨论“潮汐与月亮”的关系,试图从孙连城的语录中找到财富密码。
硅谷的cEo们,在996和裁员之间,开始引入“太极滚球”作为团建活动,并将其命名为“低熵管理”,声称能降低团队内耗。
好莱坞的编剧们,更是连夜赶稿,一部名为《东方圣人行在非洲》的传记电影项目火速立项,据说影帝小李子已经表达了强烈的出演意愿,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和练习盘腿。
一种荒诞的、全球性的狂热,以孙连城为中心,病毒般扩散开来。
而这场狂热的顶点,是来自国内的一通电话。
电话是北莞市委书记亲自打来的。
线路经过多次转接,声音有些失真,但赵东来那洪亮、激动、充满了抑制不住骄傲的声音,还是清晰地传了过来。
“连城同志啊!”
孙连城拿着话筒,感觉自己手里握着的是一枚刚拔掉引信的手榴弹。
“我看到了!我们都看到了!《时代周刊》!你,是我们北莞市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英雄!”
书记的声音激昂,尾音都带上了几分颤抖。
“你没有辜负组织对你的期望!你用最朴素的东方智慧,给那些西方人好好上了一课!什么叫软实力?这就叫软实力!你为全球治理,贡献了无价的‘中国方案’!”
“连城同志,组织上为你记大功!特等功!”
“等你回来,我亲自去机场接你!”
孙连城张了张嘴,喉咙干涩发紧,一个字都挤不出来。
回来?
回不来了。
这泼天的功劳簿,已经厚得能当防弹衣了,他这辈子都别想从上面下来了。
他甚至能想象到,等他“荣归故里”,迎接他的不会是纪委的审查室,而将是铺天盖地的鲜花、掌声和闪光灯。
他会被塑造成一个活着的丰碑,一个行走的宣传符号。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种报告会上,分享他是如何“无为而治”的。
那种日子,比在非洲挖矿,还要恐怖一万倍。
挂掉电话,孙连城像个断了线的木偶,瘫坐在椅子上。
外面,是“孙学坎巴研究小组”欣喜若狂的庆祝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