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机智应对(1/2)
林昭感到赵高那句话如同冰冷的毒针,刺向自己最薄弱的环节。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空气仿佛停止了流动。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迎向秦始皇探究的目光,而非赵高那带着笑意的审视,语气变得更加谦卑,甚至带上一丝恰到好处的惶恐:
“陛下明鉴,草民昨夜所为,实是情急之下,竭尽所能。吐纳导引之术,平日修习,不过强身健体,舒缓心神。然陛下乃真龙天子,承天命御极四海,呼吸之间自有天地呼应。昨夜陛下圣体违和,或恰是天地之气一时壅塞,草民微末伎俩,不过侥幸引得一缕清气流向陛下,恰如涓涓细流汇入江海,岂敢贪天之功?实乃陛下洪福齐天,天命所归,方有如此奇效。草民……草民至今思之,亦觉恍然如梦,难以置信。”
他将功劳全部归于“天命”和“皇帝洪福”,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姿态放到最低,完全是一副侥幸懵懂、被天威震撼的模样。这番话既避免了解释不清的尴尬,又极大地迎合了帝王心理。
果然,秦始皇听完,苍白疲惫的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满意。他追求长生,根源就在于坚信自己受命于天,与众不同。林昭这番“天命呼应”的说法,远比直接鼓吹某种仙药更符合他的认知。
李斯微微蹙眉,似乎还想追问那“清气”具体是何物,如何引导,但瞥见始皇神色,终究没有立刻开口。
赵高脸上的笑容不变,细长的眼睛里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他显然不信这番说辞,但皇帝接受了,他便不好再穷追猛打,只是笑眯眯地补充了一句:“先生过谦了。能引动天地之气呼应陛下,已是非凡手段。”
秦始皇似乎有些倦了,微微阖眼,片刻后又睁开,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尔师门古籍,于星象舆地,还有何记载?”他显然对长生具体手段暂时失去了兴趣,更关注那些可能蕴含真实知识的“古籍”。
林昭心中稍定,知道蒙雪的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谨慎地挑选着词汇:“回陛下,古籍残破,所载零星。除却昆仑蓬莱之约,于西方,曾提及瀚海沙漠之广袤,雪山之巍峨;于南方,有湿热丛林,巨蟒毒虫;于北方……”他顿了顿,想起那些幻象,“北方草原之外,或有更为苦寒之地,生活着极擅骑射、逐水草而居的彪悍部落……”
他刻意模糊了匈奴的名称,只做客观描述。
秦始皇听得若有所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锦被。开拓疆土,认知天下,同样是他的宏愿。
李斯忽然又开口道:“先生既通星象,可知近日天象虽稳,然各地郡县上报,偶有地动、蝗灾之事,此又主何吉凶?”他再次将难题抛给林昭,试图将他拖入解释不清的自然灾害预言中,一旦失言,便可治以“妖言惑众”之罪。
林昭心中警铃大作。他沉默片刻,组织语言:“丞相明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星辰运转自有其法度,地动蝗灾,或乃地气变动、生灵繁衍之常,未必尽与天象吉凶直接关联。若强要附会,反倒失其真意。草民所学,在于观测推演其‘常’,而非妄断其‘变’与‘凶’。”
他引用了荀子“天行有常”的观点(虽稍早于此时,但思想已存在),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巧妙地将“预言吉凶”这个坑绕了过去,转而强调观测与推演本身的价值。
这一次,连李斯也暂时挑不出刺了,只是深深看了林昭一眼。
秦始皇似乎终于感到疲惫,挥了挥手:“朕倦了。尔之所学,倒也有趣。蒙毅。”
“臣在。”蒙毅上前一步。
“此人暂且随驾,编入……筮卜待诏之列,允其查阅灵台星图秘档,朕偶有垂询。”秦始皇做出了安排。筮卜待诏是一个地位不高但能接触核心资料的闲职,这个安排既给了林昭身份和一定的权限,又将他放在可控的范围内。
“喏!”蒙毅领命。
“退下吧。”秦始皇闭上了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